田畴沃野绘新景
——我市大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融媒体中心记者 朱玲
一座座村居亮丽多彩,一条条道路四通八达,一项项产业生机盎然……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尽情地在雄关大地上铺展。
展开我市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我市“三农”工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聚焦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一融合三转变”发展目标,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努力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图为新城镇制种玉米丰收现场。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巍 摄
乡村产业蓬勃兴旺
绿色的枝条层层叠叠,火红的果实缀满枝头。在文殊镇塔湾村农户崔护忠的火龙果种植大棚里,一排排火龙果架有序排列,红红的火龙果从绿枝中探出“脑袋”,成熟的果实透着甜蜜的味道,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采摘。
塔湾村火龙果产业是我市发展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一个生动剪影。
近年来,我市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计划,围绕绿色有机蔬菜、经济林果、现代畜牧、都市休闲农业4大产业,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
“品牌叫得响、质量过得硬、市场反响好”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甘味”农产品品牌申报和推介宣传,动员企业参加“甘味”农产品北京推荐会、兰洽会、全省特色农产品贸易洽谈会等展会,借助“嘉酒优购”“美天生鲜”等电商平台,开展线上线下联动促销,持续扩大农产品影响力。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7家,带动农户2354户,1-6月营业收入1.7亿元。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范发展和质量提升行动,完善家庭农场名录管理系统,稳步推进市级示范性合作社和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创建工作,累计培育市级以上农民合作社示范社25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13家、市级9家),达到“五有”标准的农民合作社198家。
近日,我市进入收获季节,农户抓住秋高气爽的有利时机,抢收苹果、梨、玉米等农作物,丰收的喜悦弥漫在田间地头。图为农户在晾晒玉米 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巍 摄
图为丰源农业科技示范园千亩梨园工作人员正在采摘。
美丽生态宜居宜业
乡间道路交错纵横,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寓意深刻的文化墙图文并茂……这样的美丽景致随处可见。这是全市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果的直接呈现。
为了让我市农村“颜值”“气质”比翼齐飞,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不断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促进农村环境升级。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巩固户厕问题整改成果,健全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长效管护机制,持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日常保洁、垃圾清运、检查评比、资金保障等长效机制,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与利用,引导农民养成“勤打扫、重保持”的良好生活习惯。
“以前农户两三天收拾一次屋子,现在早晨起来就把屋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泥沟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茹慧萍说,人居环境整治不仅美了乡村,而且村民的思想和卫生习惯也在悄悄发生转变。特别是“泥沟人家”项目的实施,让村民认识到好环境、好风景可以带来好“钱景”,人居环境整治成了村民的自觉行动。
“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为了解决废旧农膜污染问题,我市大力宣传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奖补政策,实施废旧农膜“以旧换新”,废旧农膜回收率达到82%。同时,加强尾菜处理力度,指导开展茎叶晾干粉碎利用,尾菜处理率达到46.9%,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乡村文化润民心田
春风化雨时,花开遍地香。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
近年来,我市不断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培育“孝老饭庄”“时间银行”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用身边鲜活的典范和生动的事例引导群众见贤思齐、崇德向善。
在观蒲村巾帼家美积分超市,罗榕和她的姐妹们用平时参与美丽乡村建设攒下的积分,在超市里兑换着心仪的物品。虽然兑换的物品不多,但大家却感到由衷的高兴。这是一种鼓励,更是对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肯定。
据了解,近年来,我市三镇持续开展各类创评活动,今年上半年,评选文明家庭73户、“五星级文明户”1033户,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充分利用三镇(社区)综合文化站、乡村记忆馆、乡贤馆等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发挥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广泛开展学习宣传、教育培训、实践研学等活动,实现镇村文化资源共享。创新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以元旦、春节等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文化五进”、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绘制美丽乡村文化墙和全民阅读等各类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人才队伍焕发活力
乡村“待”有才人出,是乡村振兴和发展的“集体呼唤”。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要靠人才来干,文化要靠人才来兴,生态要靠人才来美,组织要靠人才来强。
近年来,我市健全完善全市农村工作运行机制,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落实市级领导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加强党政领导干部和“三农”系统干部培训,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活动,提升涉农干部政策把握、前瞻谋划、狠抓落实和群众工作能力,累计开展“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72场次3900余人次。实施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培养工程,上半年,引导各培训机构在三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00余人次。
我市组织实施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开展非遗项目、非遗传承人线上线下展示展销展演活动,引导嘉峪石砚、新城酿醋工艺等11个传习所申报了名师工作室。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积极培育劳务中介机构和劳务经纪人,加强人力资源保障服务,鼓励农民工利用经验和所学技能回乡创办各类经济实体。
乡村振兴,时不我待。如今,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处处朝气蓬勃、风景正好,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波澜壮阔中展开。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10月09日甘肃3地入选!2022年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公示
- 2022年10月08日漳县:三举措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 2022年10月08日【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喜迎二十大】文明新风拂陇原——甘肃省持续深化文明实践和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
- 2022年09月30日【喜迎二十大·陇原新作为】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