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警惕!防疫新骗局出现了!

 2022/12/22/ 08:50 来源:兰州晚报 记者 陈梦圆 王进

警惕!防疫新骗局出现了!

  每日甘肃网12月22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新十条”颁布之后,疫情防控更加精准、科学。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防疫政策钻空子,以快递被检测出阳性、健康码有异常等为幌子实施诈骗。12月21日,省公安厅发布典型新冠诈骗套路解析,帮助广大市民朋友准确识别诈骗套路,守护 “钱袋子”。

  同时,省公安厅温馨提醒:防疫工作人员不会索要银行卡账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若有任何关于“流调”“健康码”异常等问题,请及时联系居委会、派出所寻求帮助。当接到所谓“客服”来电,遇到包裹丢失赔付等问题,一定要登录官方购物网站查询相关信息。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网络等途径办案,更不存在所谓的“安全账户”。要求通话保密、配合调查、接受资金审查、需要转账或填写支付密码的,都是诈骗。如果收到“00”或“+”开头的境外来电,请提高警惕,注意甄别。

  若无固定的海外关系需要经常联系,可联系运营商屏蔽境外号码。如果被骗,请保留证据,第一时间拨打96110电话报警。

  1.谎称“快递被检测出新冠病毒”

  诈骗分子冒充快递客服打电话,谎称受害者快递检测出了新冠病毒,已被销毁,但可以申请理赔。受害者添加“客服”为好友后,对方发送虚假“官方网站”,诱导受害人填写个人支付信息。之后,骗子以受害人支付信用不足、理赔渠道未开通、赔款无法到账等为由,诱导受害人进行贷款,并将贷款资金转至诈骗分子账户。

  2.谎称“健康码有异常”

  诈骗分子冒充疫情防控工作人员,谎称受害者健康码存在异常,要求受害人迅速前往公安机关核查。取得受害人信任后,诈骗分子主动提出将电话转至“公安局”进行线上调查,随后“公安人员”称在核查行程时发现受害人有几笔异常经济交易,怀疑与洗钱案有关,要求受害人配合调查资金洗清嫌疑,进而骗取钱财。

  3.谎称“线上排查”

  诈骗分子伪装成“疫情防控中心”或“卫健委”工作人员,谎称进行“线上排查”,要求受害人提供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及验证码等相应信息,从而盗取受害者银行卡内资金。

  4.个人售卖抗原试剂

  个人私自贩卖抗原试剂属违法行为,如果试剂出现造假、以不合格冒充合格,情节严重的可判处无期徒刑。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陈梦圆

  相关新闻

  网上购买抗原试剂却只收到几包纸巾 兰州警方提醒:小心骗子的套路!

  每日甘肃网12月22日讯 据兰州晚报报道 随着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抗原检测试剂需求量大增,短时间内一“剂”难求,一些不法分子也紧盯热点,动起了歪脑筋,兰州警方提醒市民务必提高警惕。

  近日,市民小刘通过朋友认识了做微商的叶某,得知其以第三方代理身份,出售抗原检测试剂盒后,遂添加对方为微信好友,向其表达了购买意向。经过与对方交流,小刘了解到,抗原检测试剂盒需一箱起购,便在业主群询问邻居们是否有拼单购买的需求,并开启购买接龙。随后,小刘将邻居们发来的货款转到了叶某的银行账户,很快,叶某给其发了一份物流发货单号作为证明。次日,同一小区的邻居得知小刘可以购买到抗原检测试剂盒,于是找其帮忙代购。出于好心,小刘答应了他们的请求。随后,小刘又将180余人转账过来的近17万元货款陆续转到了叶某的银行账户。

  钱转过去后,小刘一直未收到货,便催促叶某发货。五天后,小刘终于收到了快递,谁知打开一看竟是几包纸巾,压根不是抗原检测试剂盒。小刘找叶某理论,对方却以各种理由推脱敷衍。冷静下来后,小刘怀疑自己遭遇了诈骗,便到公安机关报警求助。目前,案件正在侦办中。

  采访中,办案民警介绍了眼下常见的几种诈骗套路。

  一是,近期抗原试剂、退烧药成为“网红”物资,为了能囤到货,许多人把目光转到了网购上,诈骗分子也紧随形势,在微信群、朋友圈等发布销售“新冠抗原试剂”“特效退烧药”的信息,当受害者与“商家”联系沟通时,对方会要求微信、支付宝等私下转款,扫码交易,或者通过短信等方式将虚假网址链接发送给用户,等钱骗到手便会将受害者拉黑或者提供虚假订单号继续行骗。

  二是,近日多地出现谎称科兴疫苗补偿款诈骗,骗子通过短信、微信等渠道发送虚假链接,谎称科兴疫苗补偿款2000元,点击进入链接领取,以此实施诈骗。

  警方提醒,新冠肺炎病毒抗原检测试剂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无资质的个人私自贩卖是违法行为,大家一定要从正规渠道购买,避免上当受骗。对于涉疫诈骗犯罪,公安机关将严厉打击、严惩不贷。如遇陌生人发送的相关文章和链接,做到“不看、不信、不转账”,若发现被骗,要保存好相关聊天、转账记录,立即报警求助。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进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