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一场追风逐梦的“双向奔赴”——写在银兰高铁中兰段(甘肃段)开通之际

 2022/12/30/ 08:2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一场追风逐梦的“双向奔赴”

——写在银兰高铁中兰段(甘肃段)开通之际

热情服务。

  宁夏日报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瑶 张唯

  两千多年前,蜿蜒逶迤的古丝绸之路驼铃声声,不论是陇山古道还是河西走廊,都可见“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千年沧海化桑田。如今,一条“银龙”逾山越谷呼啸而至,银川和兰州之间400余公里的情怀被无限拉近。12月29日,银兰高铁中兰段(甘肃段)开通,标志着西北地区连接华北、东北地区的“西部大通道”正式贯通。东西“握手”,南北“串门”,在国家“八纵八横”高铁网的骨架上,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黄金大动脉”开始飞速延伸。

  银兰高铁中兰段开通后,银川至兰州客车运行时间将由8小时缩短至3小时左右,中卫至兰州列车运行时间将由现在的5小时缩短至1.5小时左右。

  从8小时缩至3小时左右是什么概念?

  对银川人马芳而言,计划单上的兰州之行可以“说走就走”:早晨来上一碗地道的牛肉面,然后去中山桥远眺白塔入云,放眼黄河奔腾。下午去甘肃省博物馆,感受数千年历史的厚重沉积,休憩间隙再来个灰豆子或甜醅解馋。

  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银兰高铁中兰段总设计师邱小兰告诉记者:“从设计角度来说,银兰高铁中兰段(宁夏段)的难度主要体现在如何以合理的方式穿越香山山脉。”邱小兰说,负责该路段的5人设计团队采用遥感影像判识、物探和钻探等综合勘察手段,详细查明了香山的区域地质特征。

  银兰高铁中卫至兰州段香山隧道横穿香山山脉,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这里地质条件复杂,隧址还含有覆盖型岩溶、岩爆、高地应力、瓦斯及其他有害气体、软岩变形、上第三系含水弱胶结砂岩等不良地质,实属“世界级难题”。经过1200小时的探索,中铁北京工程局中兰铁路项目部决定采用“帷幕注浆加固+地表降水”施工技术方案,加上严格落实“强超前、满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原则和优化各工序衔接提高施工效率,在软弱地层流砂段开挖过程中易塌方的难题被一举解决。

  香山隧道贯通,项目党工委书记余强感慨良多。余强永远忘不了今年8月6日的那一幕:在香山隧道最后的断点,挖掘机的铲斗反复地举起放下,一大二小的掌子面上最终破出一个小洞。“对面的光束照过来,就如同黎明的曙光一般。”余强回忆,随着铲斗将贯通面越扩越大,对打了1387天的工友们终于在掌子面“胜利会师”。握手、拥抱、欢呼,每个人都被喜悦的泪水模糊了双眼。

  累计完成钢轨铺设约92.5公里、路基施工5.71公里、11座桥梁共5.59公里、6座隧道共5.88公里。这是中国铁建大桥局中兰铁路(宁夏段)项目负责人孙庆涛和团队在银兰高铁中兰段建设中奋战4年多的一张成绩单。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是这些建设者千余个日夜里最真实的写照。“高铁不仅打通了西部地区重点枢纽的堵点和瓶颈,也更便于甘宁两省(区)的老百姓出行,这让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孙庆涛说。

  “我们都说好了,希望在铁路开通时,能坐着第一趟车跑过自己参与监管的供电线路。再就是带着家人,在各自家乡崭新的火车站前,照一张美美的全家福。”说起大家共同的愿望,中兰铁路供电筹备组组长王栋眼里满是憧憬。

  一小时左右的城市交通圈、更多的就业机遇、亟待走出去的特色农产品……对两地老百姓来说,银兰高铁中兰段开通的意义很直观。对宁夏和甘肃而言,这次高铁“朋友圈”的扩充交汇,则是加速西部大开发,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发展的重要节点。这条新“动脉”开通后,不仅将提升银川、兰州等西北核心城市的辐射能力,更有望带动宁夏、甘肃等西部省份在“高铁+产业”“高铁+旅游”“高铁+文化”等全新发展模式上蓄势发力,不断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银兰高铁中兰段的建成通车,不仅是所有设计者、建设者、保障者的“圆梦”时刻,也是宁夏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领,进一步组成西部地区快速高效、多向延伸、东西互联的高速铁路网络,在加快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沿线经济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追风逐梦,向光而行。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