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打造产业化联合体 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能动——甘肃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农增收观察

 2023/03/21/ 17:10 来源:新甘肃 记者 王朝霞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春风和煦,万物萌发。在渭源县会川镇中药材基地,会川德隆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村民整理田地、施播肥料、培育种苗,准备种植当归、黄芪、党参等中药材,同时对去年收购的当归加工切片,组织工人分拣、去杂、精选。

会川德隆中药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整理药材.jpg

合作社社员整理药材。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摄

  来自罗家磨村的曹惠琴麻利地剔除碎片、杂质,精选出一条条有着当归头、当归节子、当归尾的整版“全归”。“这纯手工分选的全归属于一级货品,近期市场价从每斤70多元涨到110元。去年我们加工当归500多吨,出售到青岛、广州、四川等地药企及饮片厂,带动乡亲们致富。”合作社理事长朱鹏程介绍。

  会川德隆中药材农民合作社是全省9.32万家合作社的普通一员。近年来甘肃大力培育发展以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规范经营水平,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带动小农户“抱团”闯市场,实现了农村千家万户分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农民稳定增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增动力、添活力。

渭源县会川镇罗家磨村的曹惠琴分选当归.jpg

曹惠琴在分选当归。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摄

  土地集约化 发展粮食规模经营

  时下,在灵台县汉黍家庭农场的千余亩小麦地里,农场主马登云忙着下田观察土壤墒情,镇压划锄,增温保墒,避免倒春寒冻伤麦苗。“我们不用化学使用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等,采用深松耕种、复种豆类绿肥、以虫吃虫生物防治,保留了小麦的天然品质。”马登云说。

  汉黍家庭农场创建了全省有机小麦种植先行示范区,集中流转土地和整治撂荒地1100多亩,选取增产抗逆强的灵台4号和铜麦6号品种,采用良种良法、农机农艺配套的30多项技术,生态种植、石磨加工,通过了国家有机小麦种植和有机面粉生产认证。2022年9月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22年农村教育培训“百优保供先锋”。

灵台县中台镇安家庄村马登云查看冬小麦苗情.jpg

马登云查看小麦苗情。

  保障粮食安全是头等大事。我省部分地区耕地是小碎块“鸡窝田”,加之小农户家庭承包地面积小,从几亩到几十亩不等,从事粮食生产面临规模小、产量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对此,我省大力支持发展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发展粮食规模经营,实现了粮食种植大块田、高标准、新技术、机械化,同时精深加工产品,延伸“粮头食尾”产业链条,开展线上线下营销,提高了农民种粮的收益。

  景泰县强化政策驱动,制定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实施意见,多部门帮办家庭农场落实地块、签订合同、保障利益,2022年全县家庭农场流转土地10万亩以上,种植粮食7万亩。其中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6000亩,占全县任务面积50%以上,配合支持了国家产业结构调整。

景泰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jpg

景泰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

  家庭农场有别于传统承包户的自给自足农户、兼业户及老年农民经营户,他们有学历、有技能、懂经营,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形成粮食集约化生产。目前,全省5889家专门从事粮食生产的家庭农场种粮面积达94.1万亩,平均每家种粮159.8亩,粮食产量达10.9亿斤,平均亩产1158.8斤,发挥了家庭农场服务粮食安全的综合效益。

  同时,从事粮食规模经营的农民合作社蓬勃兴起。张掖市花寨小米种植合作社实施订单农业,与农户签订合同保底价每公斤3.2元,让农民种上放心田,累计种植谷子40.34万亩,助农增收4.03亿元;环县鑫昊农机合作社带动洪德镇李塬村年均种粮7720亩、粮食产量2000吨,保障了本村群众口粮,还外销饲草3000吨、粮食700吨;嘉峪关益农谷物种植农民合作社每年种植玉米、豆类等制种面积7000多亩,带动1700户农户年增收6000多万元。

  我省农民合作社经营范围覆盖粮油、肉蛋奶、果蔬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种养业合作社占比超过8成,聚焦“牛羊菜果薯药种猪鸡乳”10个优势特色产业和区域性林果、藜麦、饲草等重点产业,对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示范带头作用。

  服务小农户 土地托管提高效益

  甘肃70%的土地是山旱地,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耕地瘠薄、土地收益较低,农民外出务工后,渐变为撂荒地。同时,一些灌区由于土地流转费较高,出现流转期限不稳定现象。加之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兼业化现象日益凸显的实际,迫切需要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如今,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扮演了整理耕种撂荒地、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难题的重要角色。

会宁县文兵农机专业合作社.jpg

会宁县文兵农机合作社。

  在中部干旱山区,农民合作社强化服务,带动小农户增效保收益。会宁县文兵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动力机械34台、配套机具304台,去年为草滩镇等5个乡镇3261户小农户订单服务3.5万亩,为甘沟驿镇1775户小农户全程托管服务2.7万亩,并为4家种植合作社全托服务7000亩,农业社会化服务共达6.9万亩,农机作业量达11.3万亩,带动5038户农户户均增收2006元。同时与825户农户签订流转合同,流转撂荒地、高标准农田6600亩,去年落实土地流转费40.5万元,户均增收600元。

  在河西灌区,农民合作社加强利益联结,与小农户合作经营扩规模。酒泉富民裕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专业合作社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开展土地托管服务,打造耕、种、管、收、贮、销“一条龙”全程经营,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发展现代品牌农业。携手甘肃亚盛国贸、安徽洽洽、兴农辣椒、甘储粮等知名企业签订向日葵种、色素辣椒、玉米籽、小麦订单种植,托底回收,解决了广大农户“春种难、秋卖难”问题。投资300多万元购买无人植保飞机及国内先进的施药器械,开展大规模统一联合防控,年防控面积达10多万亩,解决了一家一户田地里作物病虫害防治难、防治差的问题。

  该合作社去年全程托管服务玉米制种标准化示范田4500亩,半托管玉米制种田4.9万亩;建立小麦智慧标准示范田230亩,半托管大田小麦面积1.1万亩,带动托管、半托管服务大田玉米、向日葵、小麦等农作物面积达10万亩,辐射带动肃州区小农户4000余户,并成功入选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

酒泉富民裕国合作社生产的玉米种子.jpg

合作社生产的玉米制种。

  我省农民合作社积极探索土地托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半托”即针对家庭劳动力不足或缺少技术的农户实际需要,合作社提供农机作业服务,由农户验收作业质量后结算费用;“全托”即合作社对农户土地实行从种到收全程服务,除去生产经营成本,产生利润与农户按比例分成,或者收益全部归农户、合作社收取全程服务费。

  以农业生产托管为主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等现代生产要素有效导入小农户生产,解决了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起来不划算的事,让土地充分发挥效能。合作社通过开展托管服务、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加快了先进实用技术集成创新与推广应用,促进了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目前,全省转入农民合作社承包耕地占到土地流转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抱团”闯市场 延伸链条联农带农

庄浪县朱店镇温室里的马铃薯种薯苗绿意盎然.jpg

庄浪县马铃薯种薯生产温室。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摄

  来到庄浪县朱店镇,温室里的马铃薯种薯苗绿意盎然,生产出一个个鸽子蛋大小的原原种。这些原原种被分级生产原种、一级二级种薯后,由农户在大田种植,收获的马铃薯被销往庄浪县宏达淀粉加工有限公司,加工成淀粉、粉条、蛋白等产品俏销省内外市场。

  这个完整的生产体系,由庄浪县朱店镇农丰农民合作社联合社积极发挥出延链、补链、强链的作用。

  联合社由全镇21个村的种植业、农机、农资等合作社构成,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联合社与宏达淀粉公司签订订单、联合社与合作社签订收购订单、合作社与农户签订生产订单,通过技术标准、物资采购、种植管理、病虫害防治、销售“五个统一”,联合社开展全产业链合作,串起了规模化、链条化的合作经营体系。自2021年起,联合社与91家合作社每年签订马铃薯购销订单1.22万亩、2.45万吨。其中带动脱贫户1.25万户,种植马铃薯8.21万亩、户均年增收1100元以上。

庄浪县朱店镇农丰农民合作社的马铃薯生产基地.jpg

庄浪县朱店镇马铃薯生产基地。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省农业农村厅提供

  “抱团”闯市场,让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连接。全省农民合作社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与产业关联的龙头企业签订合作订单,企业指导合作社按照统一标准开展种养作业,合作社按照企业标准组织农户生产,按订单价保底回收,支持企业满负荷生产,确保了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我省以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为契机,在34个试点县(市、区)开展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合作社建立种养基地,执行统一标准,实施订单农业,注重品牌塑造,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联农带动占比达30%以上。

  目前全省农民合作社9.32万家,成员12.5万人,带动农户276万户。培育有良种供给、有种养基地、有农机服务、有订单销售、有加工储藏设施的“五有”合作社近5万家,占50%左右;全省运营较规范的合作社达7.1万家,占75%。

  同时,全省通过名录系统登记的家庭农场达5.96万家,家庭农场年总经营收入123多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年经营收入20多万元。

麦积区鑫日合作社社员分拣花牛苹果.jpg

  麦积区鑫日合作社将苹果保鲜库贮藏,实现反季销售增值。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朝霞 摄

  全省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逐步从种养业向加工业延伸,从产中环节向产前农资供应和产后流通、贮藏、加工等环节拓展,向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和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延伸,推动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

  打造产业链、共享价值链。目前,我省实行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合作社超56.88%,开展电子商务的合作社1522家,开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的合作社267家。遍地兴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小农户嵌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促进了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