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记忆】柳色依依 陌上花开

 2023/03/31/ 08:5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陈晓红

【文化记忆】

柳色依依 陌上花开

  陈晓红

  春和景明,不知不觉间,时光已进入春分至清明两个节气间这一段秀美的日子。

  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唐朝诗人徐铉在诗作《春分日》中写道:“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这是作者在春分日写下的有关自然物候、时令节物的抒怀作品,其中“春色正中分”诠释了春分节气的含义,因为春分的“分”字正是“平分”之意。

  最早在《尧典》中春分被称为“日中”,在《礼记》中被称为“日夜分”;而在《春秋繁露》一书中解释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立弃均而寒暑平”,因此,春分这一天是昼夜等分的日子。另外,春分也是平分春季的意思。古人在传统上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恰又在春季三个月的中间,所以春分在古时又被称作“仲春之月”,是真正意义上冬季远去,春天的降临。从天文学角度上讲,春分这天南北半球昼夜平分,自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白昼开始长于黑夜,南半球与之相反。从气候角度上看,春分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均进入了明媚的春天。也就是诗人说的“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的景致了。

  在春天的甘肃大地,从陇南山地到陇东、陇西黄土高原,从河西走廊到甘南草原,低纬度到高纬度的阶梯上正在铺开一幅不断推移的柳色依依、陌上花开的春色递进图。清朝的方仁渊在诗作《春分日有感》中写道:“黄莺绕树声犹涩,翠柳含山色渐匀。风日晴和天气好,马蹄踏遍陇头尘。”作者在这里细致地描绘了被春风抚摸过的陇原大地上油菜花、杏花、樱桃花、迎春花等竞相开放的绚丽与旖旎。

  在元代人吴澄编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春分三候”的第一候是“玄鸟至”:玄鸟就是体态轻盈的燕子了。燕子是春分来,秋分去的候鸟。此时的燕子已经开始大规模地回到北方来。唐朝诗人钱起在《赋得巢燕送客》中说:“能栖杏梁际,不与黄雀群。夜影寄红烛,朝飞高碧云。含情别故侣,花月惜春分。”意思是说含情脉脉的燕子们在春分之际告别南方、翔归北方的情景。第二候是“雷发声”,第三候是“始见电”。随着春分节气的到来,人们逐渐能在天空见到久违的闪电,听到隆隆的雷声了。唐朝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春分二月中》有:“二气莫交争,春分雨处行。雨来看电影,云过听雷声。”的诗句,此时“好雨知时节。”的绵长细雨又开始润泽山川大地了。

  二十四节气早在先秦时期就以“二分二至”作为四季的起始。也就是以“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来作为正式进入春季、秋季、夏季与冬季的标志。据文献记载,关于春分节气的习俗在我国已经流传了四千多年了,主要有“民间祭祖”“送春牛”“吃春菜”“放纸鸢”和“立蛋”等习俗。

  在《礼记》中有“祭日于坛”的记载。在周朝,到了春分这一天,皇帝要亲自带领着大臣们去东边的日坛祭日,以求一年的阳光普照与风调雨顺。“民间祭祖”习俗大约成熟在魏晋时期,人们多会在春分节气期间祭祖。

  “送春牛”的习俗来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催耕迎春”的习俗。“催耕迎春”习俗是为了迎接传说中人面鸟身的掌管庄稼收成的神“句芒”的,后来就演变为迎接用土制成的象征农事的土牛了,这个土牛就是春牛。有文献记载,到了唐朝,在北方地区又有了专门在春分日给每家每户送春牛的“春倌”。“春倌”手里拿着用红黄两色纸张叠制、在背面书写了许多吉祥话语的春牛图走进千家万户,也意味着把一年的如意吉祥送到每个亭台院落中,那些吉祥话语就是后来的“春倌词”。

  “春分到,蛋儿俏”,在每年的“春分”,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万计的人在做“立蛋”试验,其玩法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吃春菜”“放纸鸢”的习俗也是因春天勃发的自然现象和气候特点而约定俗成。清代诗人高鼎在诗作《村居》中写道:“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绘了一幅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纸鸢漫天的春意图。

  总之,春分节气是蕴含着平衡、复苏与希望的节气。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