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2023/04/04/ 08:59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陈润羊

【奋进新征程 创造新伟业——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陈润羊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又进一步对“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我们要深入理解其丰富内涵,科学把握其实施路径,为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并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

  深入理解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丰富内涵。

  概念的传承性。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一字之变,内涵极丰极深,是对乡村建设内涵和目标的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更加强调现代乡村功能和价值所包含的农业生产、三产融合、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创新、社会和谐、居民生活以及凸显乡味乡韵等方面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突出、体现乡土文明为特色,也契合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体系的完整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融乡村建设、发展和治理为一体的有机体系,涵盖生态和生活宜居,乡村现代生产和生活条件有利于就业创业,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统一”,物质和精神文明协调、人和物的现代化兼备等内容,内含着具备并创造有利于外部要素进入、乡村要素聚集,并进行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进而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三生空间”协调配置的格局形态。

  实施的导向性。乡村建设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既要抓物质文明也要抓精神文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通过和美乡村的建设,努力补齐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各项短板,夯实国民经济和社会治理的基础。

  科学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实施路径。

  统筹推进城乡建设,集聚要素配置公共服务。县域是连接省域和乡域的桥梁和纽带,通过县域空间吸引要素进入并以医联体、教育联盟、养老服务等配置公共服务,在县域范围内推进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优化流动,激发要素组合的活力。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城镇化,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和美乡村建设注入动力。推进以乡镇为单元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多业发展、空间优化和人居环境提升提供保障。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卫生防疫、养老康复、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逐步补齐部分乡村道路交通、电子通信、生活卫浴、垃圾处理、污水管网、粪便收集等方面的乡村基础设施短板,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便利度和可及性,为本地居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并吸引外来居住者进入乡村创造基本条件。

  制定科学指标体系,创建各类各级示范样板。针对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居民居住、社会治理、乡土文明等方面,研究制定和美乡村建设的指标和目标体系,从省、市、县、乡等层面,开展各有特点和不同类型的和美乡村创建活动,并在资金投入、项目建设、政策举措、科技支持、人才支援等方面予以配套和鼓励。

  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分区分类实施乡村建设。根据各地乡村差异性和独特性,因地制宜而非整体化一地推进和美乡村建设。按照城郊型、传统农业型、资源富集型、文化特色型等不同类型,结合平原、山地和丘陵等地域特征,采取丰富多样的建设模式,将各地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

  坚持“活业、活人、活村”,统筹乡村建设发展治理。营造宜商环境,吸引和培育企业家,努力发展农产品种植与加工、畜牧、养殖、工业制造、文化旅游等适宜性产业,发挥企业家才能,进行生产要素组合,提高产业复杂度。吸引外来人员、留住本地人才,尤其是懂经营、有闯劲敢拼搏的投资者和返乡回乡者,进行资源开发和乡村建设。开掘乡村聚落的多样功能,弘扬乡土文化并吸收现代城市文明,营造信息交流、感情慰藉、锻炼养生、文化娱乐等于一体的乡村公共空间。通过人、地、村的联动发展,将乡村的村居建设、产业发展和乡风治理有机结合起来,传承和挖掘乡土文明的自然智慧,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和治理之道。

  作者为兰州财经大学教授。本文系兰州财经大学“二十大专项”课题Lzufe2022Z-003、2022年度校级智库委托项目“兰财大校发〔2022〕146号”的研究成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