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劳动者风采】架起银线 点亮灯火——记甘肃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翟宗亮劳模创新工作室”

 2023/05/02/ 08:5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占东

  【劳动者风采】

架起银线 点亮灯火——记甘肃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翟宗亮劳模创新工作室”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占东

  银线飞架,绿电奔流。

  从陇原大地到大江南北,跨越山河、飞入天际的电网,是甘肃加快绿电外送的一道亮丽风景。

  可是,你知道这承载电能、接天连地的导线,是如何架上高耸电塔的吗?

  近日,记者走进兰张三四线铁路甘肃牵引站330千伏外部供电工程(武威段)施工现场,由甘肃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化牵引机(张力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能让导线不接地面就能架上电塔,连点成线,飞越山岭。

  该项目副经理白磊介绍,在该系统支撑下,首先用无人机吊起手指粗细的迪尼玛绳,沿着山坡逐级穿越电塔滑轮,直至山的另一面。而迪尼玛绳的后面连着钢丝材质的牵引绳,牵引绳又连着导线。当山前山后的电塔被迪尼玛绳、导线连接起来后,山前的张力场放线,山后的牵引场拉线,电线在不碰地的情况下即被翻山越岭地架设起来了。

  甘肃电网实施这项技术,与甘肃送变电工程有限公司“翟宗亮劳模创新工作室”科技攻关密不可分。

  “五一”前夕,记者在兰州见到了工作室的领衔人翟宗亮。

  初见翟宗亮,他正与同事在机械试验场讨论新技术的研发。作为“70后”,翟宗亮充满干劲。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电网规模不断扩大,传统工法已难以适应建设需要,研发现代化架线设备,摆在了送变电施工企业面前。

  “当时,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施工机具研究所决定研发自己的牵张设备。”翟宗亮回忆道,自己刚从西安交通大学流体传动及控制专业毕业,在老一辈专家带领下展开了攻关。

  翟宗亮没想到,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先后于1993年、1996年研发出了第一台全液压牵引机和张力机,有力支撑了110千伏、220千伏、330千伏等级架线。2005年,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三峡输变电工程用500千伏大容量输电线路技术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进入新时代,随着750千伏、800千伏、1100千伏电网大规模建设,在跨越大山大河大川大漠的施工中,人多、机多、人机夹杂、施工风险等诸多问题显现出来。

  如何解决人机、多机协同的新问题?翟宗亮带领团队,从2012年起加快牵张设备数字化研发步伐,基于控制器应用和控制系统软件开发,提升牵张设备自动化程度。通过数据总线应用,实现设备远程控制,不需要人在设备前作业,实现人机分离。紧接着,再结合集中控制的开发,实现单人多机远程集中控制,牵、张两场设备实现控制通联。2019年,智能化牵引机(张力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成功投用,解决了特高压电网建设的效率和安全问题。

  在该技术攻关的紧要关头,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甘肃送变电工程公司两级工会于2017年成立了“翟宗亮劳模创新工作室”,全力推进电力输电施工行业中的线路张力放线施工技术、设备、工艺等改进提升。随后,智能化牵引机(张力机)远程集中控制系统在±800千伏祁韶线、±1100千伏吉泉线、±800kV巴西美丽山二期等国内外主要特高压线路施工中得到推广应用,在实现节约人力、提高施工效率的同时,改善劳动环境,提升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6年来,“翟宗亮劳模创新工作室”围绕输电线路建设,研发了“入地光缆展放用放线支架”等一系列成果和多项专利。其中,“一体化深基坑作业智能机”解决了人工开挖桩孔基础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填补了行业空白。“翟宗亮劳模创新工作室”先后被授予“甘肃省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输变电工程建设工法创新工作室”荣誉称号。

  “我们将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在更多领域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实现‘双碳’目标和保障能源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翟宗亮坚定地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