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风物志】周旧邦木坊,庆城一座古建承载的中国精神

 2020/12/09/ 09:21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黄建强

周旧邦木坊,庆城一座古建承载的中国精神

周旧邦木坊

周旧邦木坊全国重点文保碑

庆州古城

  在庆阳市庆城县城南街,有一座建于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的周旧邦木坊。一座木牌坊,讲述着一段段历史故事;精美的石雕木刻,还原着历史长河中积淀的厚重文化。庆城是一座古老的城池,历史悠久,在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庆城有各种材质大小的牌坊百余座,后由于历史变迁,加之支持油田建设,这些牌坊损失殆尽,仅留下一座周旧邦木坊,屹立在县城南街永春门巷子口。周旧邦木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座古老牌坊的历史含义

  在了解庆城周旧邦木坊之前,我们先了解一段历史。

  周旧邦,初听这个名字,会觉得很特别,其实周指的是周朝,邦是类似国家的意思。这个名字是有来历的,而且大有来头。

  《诗经·大雅·文王》篇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意思是说,周国虽是一个古老的诸侯国,但由于文王秉承天命除旧布新,所以它终能自我更新。

  周人的邦国有多古老呢?周在氏族社会本是姬姓部落,后来与姜姓部落联合为部落联盟,在西北发展。周立国要从尧舜时代的后稷算起。早在夏太康年间,周先祖不窋就率族人徙居于此,拓荒垦田,教民稼穑,肇创了华夏民族农耕文化,奠定了周王朝发祥的基础。与之相比的殷商也是由尧舜时代原来的子姓部落不断融合兼并周边部落发展而来。也就是说,周与商的年代一样久远,而且与商是并存的关系,这就是“旧邦”,周旧邦一词正源于此。

  《诗经》中为何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呢?

  这是因为,周虽然是一个西北小国,曾臣服于商王朝,但在文王姬昌时期,周国发展得比较强大,姬昌称王,兴周翦商,奠定了灭商的基础,文王死后,其子武王姬发伐商,建立起新兴的王朝。在这一过程中,文王和周人认为,周虽然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但是它禀受的天命却是新的,周人的使命就是除旧革新,不断创新。其实创新也罢,革新也罢,它也不光是周提出来的,在周朝之前,商朝商汤的《盘铭》上就写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见,创新是中国一个非常古老的精神传统。

  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再看庆城县耸立的周旧邦木坊,就能深刻体会到这座修建于500多年前的古建所承载的历史意义。

  周旧邦木坊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古建,结构复杂,建造工艺精巧,虽历经500余年风雨侵蚀,仍不失庄严大气。

  据史书记载,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为纪念周先祖不窋在庆城教民稼穑、削土筑城等历史功绩建周旧邦木坊。

  木坊坐北向南,四柱三间三楼庑殿顶,东西长14米,南北宽4.2米,高12米,占地面积约70平方米。木坊以四根通顶立柱支撑,原有戗柱不存,平板坊上为九踩斗栱支撑檐部出挑,最外部厢栱位置用装饰性的花板。坊顶铺青瓦,青灰筒板瓦,脊筒子饰莲花、忍冬纹,庑殿顶正面出垂脊,饰五脊六兽及花纹等。檐下正中镶匾,匾面楷书“周旧邦”三字。匾下横梁题写“弘治十八年九月庆阳知府前监察御史郝镒建;光绪辛巳年仲冬浣吉知府倭什鉴额重修;二十八年知府庆霖重修”等文字。

  “周旧邦”与两位名人的历史因缘

  现在悬于周旧邦木坊上的“周旧邦”三字是齐白石手迹。

  旅居京华的齐白石,为何会为远在西北的名胜写下这件横批?这还要从他与西北军著名将领、甘肃人邓宝珊将军说起。

  邓宝珊(1894-1968),名瑜,以字行,甘肃天水人。他是民国时期西北军的重要将领,早年参加同盟会,后为国民革命军上将。长期主政甘肃,抗战期间,曾经多次到延安会晤毛泽东、周恩来。新中国成立后,邓宝珊任国防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会委员、甘肃省省长、民革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

  邓宝珊不仅擅长军事谋略,也热爱文化艺术,尤其喜欢与艺术家交往。他爱好戏曲、书画,曾云游大江南北,广交朋友,和齐白石、陈半丁、梅兰芳等人交谊很深厚。早在上世纪40年代邓宝珊就与齐白石相识,邓宝珊十分欣赏齐白石的书画艺术,多次购藏。内战期间,还特请傅作义去看望齐白石,重金购藏齐白石的作品,以解齐白石燃眉之急。齐白石晚年与邓宝珊可谓相交莫逆,凡是邓宝珊出面代求书画篆刻,齐白石无不应命。

  新中国成立后,邓宝珊一直主政甘肃,担任省长达17年之久。正因为热爱文化,邓宝珊在任上不仅重视文化建设,而且利用他与文化界的良好关系,先后邀请学者、艺术家如叶圣陶、郑振铎、吴作人、梅兰芳、谭富英、裘盛戎等到甘肃考察,通过艺术演出交流,促进当地的文化发展。

  适逢有人托邓宝珊请齐白石老人为当时甘肃庆阳县城的周旧邦木坊和望河楼题匾,邓宝珊一口应承。邓宝珊家乡天水市麦积山石窟附近的甘泉寺是唐代诗人杜甫旧游之处,院内有两株古玉兰树,当地文管部门向省政府提议改寺为杜甫纪念堂,并定名“双玉兰堂”,得到了邓宝珊的首肯。邓宝珊即将此二匾连同“双玉兰堂”匾以及绘《杜甫行吟图》的事一并请齐白石老人为之。

  匾额题写好之后,“周旧邦”三个楷书大字悬挂于庆阳县城的木坊之上,留存至今。

  名家翰墨,世人所宝。齐白石这幅“周旧邦”,其笔墨之外的因缘,艺术作品的创作背景、动机,也为后人展现出更多的文化内涵。

  周旧邦木坊蕴含着不竭的革新精神

  周旧邦木坊历经岁月洗礼,如今依然屹立在古城的玉垒浮云中,成为庆城沧海桑田的历史见证。然而周旧邦木坊的价值不在于其矗立500年而不倒,而在于维新精神永存。

  周旧邦木坊背后,其实隐藏着周人的一部自我革新史。

  文献记载中的周人历史是从其始祖后稷弃开始的,弃在其族内极力改进和推广农耕稼穑之事,取得成功,尧得知后命弃为农师,后来舜又封弃为“后稷”。夏朝末,周人先祖不窋举族西迁,来到约当今陇东庆阳一带的“戎狄之间”,发展生产、融合戎狄、制礼作乐,发展出周人独特的文化特征,并不断积聚力量,建立了区域性政权——豳国。到了殷商晚期,周人又由其杰出首领古公亶父率领自豳迁岐,即从陇东迁入关中继续发展。周人在陇东庆阳一带生活时间长达500年左右,见证了夏、商两个王朝的兴衰变迁,自豳迁岐以后,周人开始以关中为基地展开了与殷商争霸天下的光辉伟业。古公亶父死后,到其孙周文王。在周文王姬昌时期正式展开了灭商大业。最后武王姬发完成灭商大业,周代商,周武王分封诸侯管理地方,又制定了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周传国800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久的朝代。

  周人能够成功,源于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这种精神被周文王以口号的形式喊了出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句诗蕴涵丰富的哲理,历来被儒家经典所推崇,从其引申发展而来的“刚健日新”的思想,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中华民族是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的。几千年前中国人就用这种“维新”的精神开启了伟大的中国文明,并且不断地把它推向前进。这种中国人不断进行自我超越的精神,也就成为我们现在不断革新的精神源泉。庆城周旧邦木坊,在新时代无疑承载了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撰文/黄建强 图/资料图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