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秦安:从“会种菜”走向“慧种菜”

 2021/03/15/ 10:18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黄虹 何慧娟

从“会种菜”走向“慧种菜”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黄虹 何慧娟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又是一年春耕时。

  3月4日,在秦安县兴国镇蔡店村,一座约半亩地大小的蔬菜大棚里,柴建军夫妇正在精心呵护刚移栽进大棚的西红柿苗。“这个苗有些打蔫了,肯定长不好,得换掉。”柴建军拔出坏苗,从育苗盘里取出一棵长势茁壮的苗子重新栽上。

  柴建军从1月就开始育苗,3月栽苗,大概6月这茬西红柿就能上市。

  “按以往的价格,每斤大概在两块钱左右,到时候不少饭店和菜贩会提前预订,少部分会拿到市场上批发。”柴建军说,“一个棚每年出两茬菜,大概能挣2万多元。”

  蔡店村的西红柿在秦安县小有名气,这里土质适宜,所产西红柿“面”饱口感好,供不应求。

  现在柴建军夫妇种了两个大棚,最多时种5个棚。“把人忙坏了,不过收益很好。”柴建军指着地上一棵棵挺直的小苗说,“现在温差大苗长得慢,你看这颜色才变了一点,有些根还没长好,要看天气情况再浇水。”

  记者发现,黑色的地膜下露出一个蓝色的水龙头,柴建军告诉记者,这是水囊式滴灌器,每茬种菜翻耕前都要重新埋管道。

  谈到耕作技术,柴建军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最早种大棚蔬菜浇水用的“大漫灌”方法,不仅费水,苗的长势也不均匀。后来他从电视上看到有农民用滴灌技术种大棚,便自己摸索,并向县里的农技专家请教。“我是村里第一个种大棚用滴灌浇水的,水肥一体,直接到每棵苗根部,省水又精准。”柴建军颇有些得意。

  50岁出头的柴建军还学会了网购,从网上购买了水囊、无滴膜及种子等,自己开始育苗。“这样下来,成本减少了,还能及时更新品种。”柴建军说。

  “他爱琢磨,爱动脑子,是我们村的‘土专家’。”一旁的村民说起柴建军赞不绝口。

  柴建军种大棚蔬菜已有10多年,经验丰富,但他并不一味地埋头苦干,而是不断摸索和琢磨,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与时俱进,学习创新,从“会种菜”走向“慧种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