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林则徐《出嘉峪关》“一丸泥”典故探源

 2022/07/04/ 16:07 来源:嘉峪关日报 作者:康晓云

林则徐《出嘉峪关》“一丸泥”典故探源

●康晓云

  林则徐七律《出嘉峪关》总共有四首,分别被徐珂《清稗类钞》、由云龙《定庵诗话》、李岳瑞《春冰室野乘》全部收录,并称赞其“劲气直达,音节高朗。” 第一首七律因巧妙地用了“一丸泥”的典故而意境雄浑,气势不凡。全诗如下:

  雄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

  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

  谁道殽函千古险,回看只是一丸泥。

  有人在传抄或引用时,将最后一句写成“回看只见一丸泥”,是错误的。因为“看”字已经有“见”意了,“只是”一词,反复吟味并揣摩,自有一种微妙而含蓄的情感隐寓其中。

  好多人读这首诗后,都称赞林公以“一丸泥”来比喻远望中(意想中的遥望,并非真正看见)的函谷关,绝妙无伦。

  其实,“一丸泥”自有来历,并非林公的首创。关于“一丸泥”的典故,来自于《后汉书》:“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南朝宋·范晔《後汉书》卷十三·隗嚣公孙述列传第三)

  这个典故说的是:东汉初年,刘秀多次派出说客前往说服割据甘肃天水的隗嚣归顺朝廷,隗嚣犹豫不决之际,他的将军王元劝他不要归顺朝廷,而且表示他可以用“一丸泥”把函谷关封起来,这样一来,长安和天水之间的通道被堵塞,朝廷对隗嚣也无可奈何。

  此后,“一丸泥”这一典故被赋予的基本含义是:天险关口,易守难攻,即使以“一丸泥”这样微弱的兵力来防守,也是万无一失的。

  而在林则徐的诗中,是属于典故活用,意为千古险关函谷关与眼前的嘉峪关比起来,实在是微不足道,渺微如“一丸泥”。但诗句所营造的意境不光是比喻的奇妙,更是显示了林公文武双全的精神气度和指点江山的英雄形象。而且,这一典故在前人诗词中屡被运用,唯林公用得最好,用得最含蓄,最恍惚,也用得最符合他的身份。这里试举一些前人运用的例子,以作对比:

  当今函谷上,唯见一丸泥。

(梁·戴暠《从军诗》)

  不将千里隔,何用一丸泥?

  (唐·张说《奉和圣制潼关口号应制》)

  平戎七尺剑,封险一丸泥。

  (唐·李益《再赴渭北使府留别》)

  空留三尺剑,不用一丸泥。

  (唐·李贺《奉和二兄罢使遣马归延州》)

  壮士不言三尺剑,谋臣休道一丸泥。

  (唐·皮日休《题潼关兰若》)

  好笑王元不量力,函关那受一丸泥。

  (唐·胡曾《咏史诗·陇西》)

  不劳三尺剑,已办一丸泥。

  (宋·杨万里《虞丞相挽词三首》)

  玉关不用一丸泥,自有长城鸟鼠西。

  (宋·苏轼《次韵钱穆父马上寄钱颖叔二首》)

  陋邦修职贡,安用一丸泥。

  (元·王寂《自永康次顺化营》)

  客久独凭三尺剑,时清何用一丸泥。

  (明·张佳胤《登函关城楼》)

  休同隗嚣辈,终误一丸泥。

  (明·袁凯《闻诛孛罗帖木儿(乙巳十月)》)

  奇兵未厄一丸泥,绵竹悬军万仞梯。

  (清·张笃庆《邓艾庙》)

  风月满山关不住,他时须用一丸泥。

  (清·钱谦益编《列朝诗集》)

  穿重解深三窟兔,侵多不剩一丸泥。(同上)

  一丸泥断东偏路,只遣清风夜扣关。

  (清·陈田辑《明诗纪事》辛签·卷二十八)

  谁凿五丁千仞壁,忽封三晋一丸泥。

  (《晚晴簃诗汇》)

  裂土自凭三尺剑,封关谁仗一丸泥。(同上)

  绝岛尘生动鼓鼙,闭关难得一丸泥。(同上)

  日入虞渊天所覆,不应空恃一丸泥。(同上)

  国是祇凭三寸舌,老谋终惜一丸泥。

  (清·顾炎武《顾亭林诗集》卷三)

  莫倚居庸三路险,请封函谷一丸泥。

  (清·钱谦益《初学集》卷十二)

  当年谁设险,不用一丸泥?

  (清·王士禛《渔洋山人精华录》卷六)

  函关一丸泥,势难复闭壁。

  (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

  骂我倭奴兼汉贼,函关难闭一丸泥。(同上)

  紫气近来东望满,函关何用一丸泥。

  (清·沈永令《秦中》)

  画奇却敌,封关惟用一丸泥。

  (清·邬仁卿《初学晬盘》)

  乐府新成七德曲,雄关拚掷一丸泥。

(清·丁治棠《仕隐斋涉笔》卷八所载分咏类诗钟,上句咏“舞”,下句咏“封”。注:诗钟是一种诗词游戏,可以练习作诗的基本功。)

  从以上诸例看出,自戴暠将“一丸泥”引入诗中以后,后来者纷纷仿效,都咏出了非常精彩的句子。其中,大概有两种思想倾向:一者,当社会安定,国家强盛时,文人武将倾向于积极拓边,这时,他们会毫不含糊地说,既然我有三尺剑打天下,就用不着以“一丸泥”闭关自守了;再者,当社会动乱,朝廷衰弱时,则正好相反,“一丸泥”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林则徐诗中的“一丸泥”,除了直接的比喻作用外,还另寓微妙的深意,只有当通读以上所举各家的诗作后,才能有所感悟。

  由云龙《 定庵诗话》中说:“林文忠公(则徐)《云左山房诗钞》,世不多见,律诗工切伉爽,其戍边之作,则劲气直达,音节高朗,最近有明七子。相传公戍新疆时,有《出嘉峪关》诗四首。”

  通过对“一丸泥”典故入诗情况的分析,还可以看出林则徐学养和诗才的雄深雅健。

  伟人毛泽东曾手书林则徐此诗,并在他的七律《长征》中也使用了此典,即“乌蒙磅礴走泥丸”,生动形象地彰显了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毛泽东手书古人诗词一百多首,成为毛体书法的传世经典,其中林则徐《出嘉峪关》“四首选二”,足见他对林诗的激赏程度。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