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牢记嘱托之三农篇:当个农民也挺好

 2022/08/17/ 09:51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李芳芳

牢记嘱托之三农篇:当个农民也挺好

  记者 李芳芳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夏秋之交的平凉大地,小麦入仓、果蔬飘香,沃野万里,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刚刚忙完“三夏”,朱小锋又马不停蹄地“跑”了起来,一边组织机手深耕土地,为秋播做准备,一边全力备战一项农业项目的竞标。

  一个农民参与竞标,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可在“机器换人、专家种地”的今天,已算不上什么新鲜事了。

  朱小锋,是灵台县威动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用当下的词来说,是一名“新农人”。作为“农二代”,他和父辈全然不同,他赶上了好时代,告别了过去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四季汗不干的“人力农业”,在农业从种、管、收再到加工全程机械化的产业链上,做大了“蛋糕”,实现了价值,并带领众多乡亲,紧跟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进程,过上了小康生活。

  记者见到他时,正值今年夏粮开镰。因冬小麦种植规模优势和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中的显著成效,全省小麦机收开镰暨机收减损大宣传大培训大比武启动仪式在灵台县举行。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代表,威动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县上推荐为其中的一个观摩点,接受当天来自全省各地参加活动的农业从业者的观摩和指导。

  “我这里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基本配备全了。去年新上线了一条万吨玉米烘干生产线,日均生产量在200吨,还和平凉国维淀粉有限责任公司签了合作协议,目前已向对方供应了8700吨干玉米……”看着种类齐全,数量不小的各类机械,听着详尽、专业的介绍,不少专家和同行频频点头,当场夸他在保障粮食安全上“做得很好”。

  就像大地对农民的馈赠,专家和同行的认可,让朱小锋的内心再次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出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家子弟,不论出于个人发展,还是家族荣耀,多数都会想方设法出走农村,到城里谋生。可已经端上了“铁饭碗”的朱小锋,却在事业上升期,瞒着家人辞了职,辗转回到家乡与农业打起了交道。要知道,辞掉“铁饭碗”,在2012年的灵台尚不多见,彼时的平凉农村,也还远不如今天这般具有吸引力。

  但希望和机遇,一直都在。从2004年开始,党中央一连多年把“三农工作”作为“一号文件”强力推动,全国上下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持续向好。回到农村的朱小锋,从平凉“牛果菜”特色优势产业开发力度又加强了,农民在家门口找活儿容易了,新农村小康屋多起来了这些变化中,敏锐地觉察到,家乡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即将迎来发展的“高光时刻”。

  “从那以后,我非常关注国家的‘三农’政策,每年都会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再结合咱们市县‘三农’工作部署,寻找机会。”朱小锋是幸运的,他赶上了中国农业农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十年,遇上了中国农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最强的时候,他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将自己的事业发展和个人命运,与脱贫攻坚这样历史性的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大展身手,一展宏图。他认定,这广袤的田野大地,一定能承载自己的青春和梦想,也一定不会辜负自己的热情和决心。

  在经过了多方考察、学习之后,2017年,灵台县威动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朱小锋要以现代化的农机为乡亲们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助力脱贫攻坚,推进农业现代化。

  “总书记强调,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在农业实现全程机械化的今天,减损就是增产,降耗就是增收已经成为了行业共识。”6年来,朱小锋的合作社,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扶持下,逐渐发展成为一家集耕、种、防、收、烘干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和种、产、销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均开展深松作业面积1.86万亩,托管服务面积3.45万亩,服务农户3500户,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2021年,合作社被评为市级创业孵化基地,他本人也被甘肃省农业农村厅评为“土专家”。

  从曾经纷纷出走农村,到现在形成返乡创业潮;从昔日“脏乱差”到个个“高颜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力以赴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持之以恒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动深化农村改革,农民富、农业强、农村美的美好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乡村,不仅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家园,更成了众多朱小锋们承载事业和梦想的沃土。

  崇信县“80”后养牛大户朱海萍,返乡发展窑洞养牛,赶着红牛奔小康,成了中省媒体竞相报道的“红人”;从农业科研单位辞职的平凉市初心农业负责人仉连平,把实验室建在了田间地头,以专业优势发展实业,探索走上了“猪—沼—果”生态农业发展之路,为崆峒区循环农业发展助力添彩。告别了大城市的“棚主”刘涛涛,靠种植火龙果发展起了采摘经济,年毛收入达30多万元,还顺手带火了白水镇打虎村的乡村采摘游……

  “当个农民也挺好。”随着我市农业家底越来越厚,农业产业越来越旺,农民腰包越来越鼓,回归农村从事农业,已不再是人们进取无门的退而求其次,而是有志者施展抱负的主动选择。放眼全市,农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亦或重点产业链上,都活跃着“新农人”积极作为的身影。

  数据显示,十八大以来,我市共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02户,依法登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5597个、家庭农场4803家,实施重点农业产业链项目143个,年均培育高素质农民3000人。

  另一组数据也值得关注,今年我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436.36万亩,其中夏粮面积144.74万亩,预计产量达33.45万吨,增长0.2%。这份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全市“新农人”牢记总书记嘱托,确保粮食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的硬核担当。

  有理由相信,随着我市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的不断迈进,朱小锋的奋斗故事还会接续上演,越来越多的“新农人”将陆续返乡,反哺桑梓,为推进平凉乡村全面振兴和“三农”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