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为何用“寒”定义最冷节气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倪方六
二十四节气中小寒的到来意味着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将进入“天寒地冻”模式。可以说,“寒”“冷”“冻”“冰”这四个字构成了整个冬天的全部,都是用来形容一年中最寒冷低温天气的。那么,古人为什么偏偏选择“寒”字来定义节气?古人眼中的“岁寒三友”是怎么来的?古人为什么在小寒节气特别强调“万物伏藏,去冻就温”?
“寒”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列子·汤问》:“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
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两个也是最冷的两个节气分别叫“小寒”“大寒”。明陈阶《日涉编》引《历义蔬》称:“小寒,月之初气也,阴气小极,故曰小寒。”元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亦称:“小寒,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小寒与大寒相承,与小暑相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285°。小寒节气后人们最大的感觉就是两个字“寒冷”。与这两个字相近的还有“冻”和“冰”字,反映了最低温时节的物候现象。
“寒”“冷”“冻”“冰”这四个字均表示非常的低温天气,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冷”称:“冷,寒也”;而释“寒”则称:“寒,冻也,冻当作冷”;释“冻”“冰”又绕回来,出现了互释现象,“冻,冰也”“冰,水坚也”。这里说的“水坚也”不就是水冻成冰吗?不仅可以互释,这四个字原始字形里均有表示古“冰”字的“仌”。既然如此,为什么定义这个节气时,古人不用其他三字中的一个?特别是“冷”字早期与“寒”一个意思,为什么节气不用“小冷”“大冷”来称呼?
其实,理由全在“寒”字本身。“寒”与“冷”在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甲骨卜辞里,至今都没有发现。“寒”字最早出现在金文中,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的西周大克鼎铭文上发现有“易女田于寒山”一语,后又在西周青铜器寒姒鼎铭文中找到了“寒”字。虽然金文发现的“寒”字不是出现在表示天气寒冷的语句中,但字的造型却把冷的程度表达得淋漓尽致。
大克鼎铭文中的“寒”字是会意字,有代表屋子的“宀”、表示干草的“茻”、象征水结成冰的“仌”,中间则是一个光着脚的“人”。其意思相当明确:气温低得连屋里都结冰了,一人抱来干草打地铺,并覆盖到身上,以此取暖御寒。“冷”字原始造型则远没有“寒”这么丰富的意思,而且“寒”字比“冷”字更冷,正如《列子·汤问》所说:“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因此,用“寒”来定义最冷的节气显然更为恰当。这与古人选择“暑”字来定义最热节气,而不用“热”字是一个道理。
古人如何理解“小寒”节气
《史记集解》:“暖以长物,寒以成物”
道家认为,小寒时“阴气”仍很重,温度极低,但自冬至后“阳气”日渐转强,有“一阳来复在冬至,心礼火发在小寒,五运六气大寒始”的说法。宋朝文人米友仁《醉春风·一阳来复群阴往》词中亦称:“一阳来复群阴往,吾道从今长。”
那么,古人又是如何理解“小寒”这个节气的?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引西汉孔安国语称:“雨以润物,阳以乾物,暖以长物,寒以成物,风以动物。五者各以时,所以为众验。”“暖以长物,寒以成物”是古人对小寒这个节气理解中最富哲理、最经典、最励志的一句话:不经历严寒就没有成熟与成功,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
古人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大多是通过对物候的悉心观察而来的。“小寒花信”南北有所不同,主要是梅花、山茶花、水仙花,其中梅花最有代表性。梅花在小寒时节最美丽,其红、黄、绿、白的色彩,与雪竹、青松一起,把“不近人情”的严冬渲染得特别有气氛,梅、竹、松因此也被拟人化为“岁寒三友”。
踏雪赏梅是古人小寒节气乃至整个冬天里最有韵味的雅事之一,历代留下的人生感悟诗文很多。如南宋文学家陆游《卜算子·咏梅》词称:“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毛泽东用相同词牌写出的词则是另一种境界:“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小寒到来后,不只梅花等植物“响应”,动物界也“活跃”了起来。古人发现,大雁、喜鹊、野鸡这三种动物在小寒节气前后有突出表现,于是归纳为“小寒三候”:“一候雁北乡,二候鹊始巢,三候雉始雊。”
小寒三候一说源于《逸周书·时训解》:“小寒之日,雁北向;又五日,鹊始巢;又五日,雉始雊。”对此,历代都有学者进行过解读,其中以元人吴澄的理解被引用最多。他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称“雁北乡”:“乡(xiàng),向导之义。二阳之候,雁将避热而回,今则乡北飞之,至立春后皆归矣,禽鸟得气之先故也。”苏轼诗称“春江水暖鸭先知”,而阳气动则大雁先觉。大雁是一种大型候鸟,秋南飞,春北归,而最早的北归行动就是于小寒节气前后,这表明地球北半球的气温开始回升,古人称为“阳气动”。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称小寒的第二候是“鹊始巢”:“喜鹊也,鹊巢之门每向太岁,冬至天元之始,至后二阳已得来年之节气,鹊遂可为巢,知所向也。”喜鹊是古人眼里的吉祥鸟,它的表现让小寒有了“喜气”。
小寒的第三候是“雉始雊”:“雉,文明之禽,阳鸟也;雊(gòu),雌雄之同鸣也,感于阳而后有声。”这句话的意思是,小寒节气到来后,现在稀少但在古代十分常见的野鸡(雉),不论公母都开始鸣叫了。
在大河冰封、大地冻结的时节,梅花开放、大雁北归、喜鹊筑巢、野鸡齐鸣……令寒冷的严冬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古人眼里的“小寒”可谓满满的正能量!
古人为什么重视“小寒”
《遵生八笺》:“万物伏藏,去冻就温”
在冬季六个节气中,古人似乎更在意小寒节气,有“小寒胜大寒”“小寒大冷人马安”等说法。古人认为,如果小寒物候反常即非好兆。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解》称:“雁不北向,民不怀主;鹊不始巢,国不宁;雉不始雊,国大水。”
小寒与大寒一样,在节气到来当天,喜阴不喜晴,要冷不要暖。农谚有“小寒大寒不下雪,小暑大暑田干裂”“小寒大寒不冷,小暑大暑不热”。这两句谚语,在阐明“小寒”“大寒”与“小暑”“大暑”的对应关系后,也点出了冬夏两者之间在气候上的联系,即冬天雨雪少,明年夏天雨水少,往往有旱灾,即所谓“小寒无雨,小暑必旱”;如果冬天不冷,那明年夏天就不会太热,害虫多,农作物成熟度低,往往歉收。相反,第二年年景会不错,“小寒节日雾,来年五谷富”。
这些谚语都是古人对气候长期预测“岁卜”得来的经验之谈。类似的还有“季卜”,如“小寒寒,惊蛰暖”“小寒暖,立春雪”“小寒不寒,清明泥潭”“小寒蒙蒙雨,雨水惊蛰冻死秧”“小寒大寒寒得透,来年春天天暖和”等。而小寒与大寒之间,也有气候上的对应关系,谚称“小寒不寒寒大寒”。类似说法还有:“小寒天气热,大寒冷莫说”“小寒冻土,大寒冻河”。这些谚语,意在提醒人们注意早做准备,防冻防灾,可见小寒在农事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古人在意小寒,还因为这个节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小寒到了,寒冬腊月也就来了,此时古人特别注意保暖和保健。小寒后冬天的棉衣全都会上身,牲畜也要加料,“人到小寒衣满身,牛到大寒草满栏”。小寒节气还要讲究养生与食补。明高濂《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冬卷”称:“季冬之月,天地闭塞,阳潜阴施,万物伏藏,去冻就温,勿泄皮肤大汗,以助胃气。”又称:“勿甚温暖,勿犯大雪。”
小寒天气最冷,与小暑时讲究“伏”一样,古人一般不会选择外出。对应的字是“焐”,如“焐在家里”“焐被窝”,讲究一个“藏”字,具体的外在现象就是“冬闲”。同时,也不会选择做易出汗的剧烈运动。对于在外打拼的游子,小寒则是“思归节”。小寒首候“雁北乡”,试想大雁都知道回归了,作为人子是不是更应该“回家看看”。所以,在外打拼的古人一般到了小寒就要收拾行囊准备动身返乡。因为小寒一到,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就不远了!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2年09月21日一叶知秋——二十四节气之秋分
- 2022年06月10日【文化视点】二十四节气里的智慧
- 2022年03月04日【二十四节气·文化】惊蛰农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