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2022年度“感动甘肃·陇人骄子”事迹展】——“绿色愚公”刚强兄弟

 2023/05/09/ 08:50 来源:新甘肃

  74岁的许志刚和许志强是双胞胎,被大家称为“刚强兄弟”,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农民。

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  许志刚

通渭县榜罗镇张川村许堡社  许志强

  他们2007年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示范户”,荣获“CCTV 2016年度三农人物”“中国网事·感动2017”季度获奖人物殊荣,入选2022年全国“最美家乡人”;许志强2007年被评为通渭县第一届劳动模范、2008年被评为全市首届劳动模范、2012年被评为通渭县首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18年被评为定西市第四届敬业奉献道德模范、2017年5月入选“中国好人榜”敬业奉献模范。他们受到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多家中央媒体专访,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代言人,形象大使。

  曾经,当地的山寸草不生,微风轻吹都能刮起一层黄沙。“要种树,才能固土!”“刚强兄弟”从1968年起,节衣缩食,购买树苗,坚持义务植树50余年,绿化家园山地面积达350亩。尽管已经74岁,但他们仍然坚持种树,还带动乡亲们种树、保护山林。在他们的坚持下,许堡社的“绿色青春”已逐渐描绘成景。

  许堡是榜罗镇张川村的一个自然村,隐藏在“沙盘模型”的一个褶皱里。与卫星地图上不同的是,真正走到这里看到的是一片沁人心脾的绿。有油松、黑松、罗汉松、侧柏、刺松,还有竞相开放的桃李、海棠。这片大约300多亩郁郁葱葱、满沟满山的绿,是74岁的两位老人用54年的汗水浇灌而成。

  54年前,这里皆是荒山秃岭。在“刚强兄弟”的记忆里,房前屋后到处是黄土裸露的深沟和水土流失形成的大“窟圈”。一下大雨,土崖就会被雨水冲刷塌陷,“窟圈”越冲越大,山水卷着泥汤漫进院子,雨过天晴只留下一层没膝深的烂泥。许志强印象最深的是,1968年的那场大雨,山水冲断了去沟里担水的土路,老三家媳妇担水时脚底一滑就跌进“窟圈”,差点没命。“再这样下去,要不上十几年,不但先人留下庄子会被山水冲走,就是命也可能被窟圈要了。”当时,年轻的许志强面对眼前的情景,下定决心要用树根把泥土“串”住。

  那一年,“刚强兄弟”20岁。之后的50余年,他只干了一件事——栽树。刚开始,他们栽植的树种是新疆杨。从房前屋后到沟里崖上,一栽就是10年,“刚强兄弟”也从20岁栽到30岁。看着小树一天天长大,他们心里的喜悦也一天天增长。但天有不测风云,包产到户那年,他们栽的新疆杨突然得了天牛病,大面积枯死,曾经下的苦、流的汗,全都打了水漂。“男子汉大丈夫,不能有困难就低头。”突如其来的打击,不仅没有击垮“刚强兄弟”,反而激发了他们的犟劲。

  可是,栽什么树种呢?“栽树要栽古松柏,做人要做真君子。”小时候父亲常说的这句话启发着“刚强兄弟”。于是,他们挖掉死树,从头再来,开始栽松树和柏树,硬是要在干山苦岭上栽出四季常青的奇迹。没树苗,他们就挑着担子到洛门、陇西去买;没钱买树苗,他们就“瞄”上了家里的家当,家里养的小马驹卖了700元,瞒着家人全部买成了树苗,还说把钱存进了银行。一次,家人让他们抓只鸡卖了,买些针头线脑、油盐酱醋,可他们用卖鸡的8元钱买了树苗;家里养的猪下了10个猪娃,卖了40元,买成树苗,对家人撒谎说钱要存起来盖房用;家当卖没了,他们又用担子挑着自家的粮食徒步到武山的洛门或陇西的文峰粜卖了,再买成树苗、花籽挑回来……

  “文峰离这里70多里路,洛门一个来回得走一天两夜。我一个人不敢走夜路,就和大哥一起去。”回忆过去,“刚强兄弟”略有哽咽。那些年为了栽树,兄弟俩无数次挑着担子行走在去洛门、陇西的山路上,饿了啃口干馍,渴了喝口凉水,担去自家的粮食,换来一担担树苗。而为了让树苗有地方栽,他们还拿自家的耕地去换村里人的荒山荒坡。

  50年来,为了栽树到底花了家里多少钱,“刚强兄弟”也说不清楚。他们只清楚地记得,为了多买几棵树苗,从没进馆子吃过一碗饭。

  “栽树苦得很,复杂得很。”“刚强兄弟”栽树54年,也总结了一肚子“植树经”:“要整地、挖坑、栽树、浇水、松土、除草、防治病虫害……一天的时间挤得满满的。”

“刚强兄弟”在林间除杂草

  “刚强兄弟”村庄周围,以前到处是窟圈、大沟和土崖,要栽树就要整地。夏天,他们每天早上4点多天麻麻亮起床,喝口罐罐茶,就上山里干活,日头最晒的时候也不歇息;冬天,早上5点多摸着黑下地,寒风吹得手上都是血口子……几十年来,他们无论寒暑,不管风雨,终于填平了所有的“窟圈”,栽满了郁郁葱葱的松柏。不仅如此,他们甚至在崖边用绳子吊着下到半崖去栽树。对此,他们说:“我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只有在崖上栽上树,让树根把泥土串住,才不会让山水冲走。”

  如今,地平了,树绿了,“刚强兄弟”头发却白了,也更闲不住了。锄草、松土、防霜冻、防病虫害、防牲口踩踏、防火,只有天天和树在一起,老人才能感觉到踏实。哪天不到林子里转一圈,他们就吃不下饭,心烦意乱。而只要进入林子,他们能如数家珍地说出每一株树的来历:“这是五针松,一束有五根松针;这是云杉、油松、龙柏、雪松……”

“刚强兄弟”在牡丹园

  在儿媳赵润润的记忆里,两个公公天天忙着树的事情,唯一让他们休息了的是2013年5月弟弟许志强做了手术后的半个月时间。“半个月后刚能下地,他们就拄着拐棍天天到林子里去,拿个尼龙袋子坐在地上锄草,锄完了一块就向前挪一挪接着锄。”

  望着满眼的绿色,“刚强兄弟”有一桩心事。“我们今年74岁了,儿子在新疆做生意,儿媳领着三个孙子在外边上学,将来这300多亩林子交给谁呢?”“刚强兄弟”问自己。

  几年前,中央电视台报道了老人的事迹,老人觉得这是好事,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也能像他一样绿化荒山,建造“陇上江南”。同时,他希望将来国家能把他建成的这片林子管理起来,让这里长长久久四季常青。

  “林子有人管了,我们付出的辛苦就有价值了!”老人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