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挖掘“土”资源 拓宽“富”渠道——兰州新区秦川园区蹚出强农富民新路径

 2023/09/22/ 08:34 来源:兰州新区报 记者 李佳丽 霍鸿宇

农作物开镰收割。记者 罗晋业 摄

秦川园区玉米丰收。记者 李佳丽 摄

  近年来,秦川园区立足国家战略定位和区域资源禀赋,把规模种植作为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加快乡村振兴的主渠道,有力促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蹚出了一条农强富民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高标准农田建设

  补齐农业基础短板

  丰收节前,在秦川园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农业机械来回穿梭……一幅现代农业新画卷映入眼帘。

  近年来,秦川园区坚持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彻底改善耕作条件、提高地力水平的重要措施,通过实施管道灌溉,特别是成片建设滴管、喷灌区,进一步普及节水灌溉技术,规模化种植业的基础条件得到彻底改善。

  为确保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质量,秦川园区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机制,确保项目建一块成一块,守牢工程质量生命线。同时,以土地平整和高效农业设施为抓手,对耕地坡度25度以下、相对集中连片面积100亩以上的区域进行规模化开发和破碎化整治。

  “通过高标准农田项目和土地平整项目,实现土地的‘小并大、短并长、弯变直、乱变顺’,全面夯实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生产基础,有效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粮食产能和综合效益实现大幅提升,平整土地农业机械化覆盖率达100%,每亩农业生产成本平均降低10%—15%。”秦川园区农林水务局局长高文全介绍道。

  同时,秦川园区以科技服务推动农业增效,搭建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与省农科院土肥所、林果花卉研究所、省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等10余家农业科研院所建立科技惠农服务机制,围绕种源选培、重大病虫害防治、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机械化耕作等提供全流程、全方位、全要素农业科技服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万余人,洋葱、玉米、花卉等产品亩均效益提升20%以上。

  放大特色优势

  着力打造拳头产品

  禾尚头小麦是生长在旱砂地里的一种传统有机小麦,在秦川园区广泛种植,因其蛋白质营养成分高、口感好一直深受周边群众及市场欢迎。

  “我们依托上川镇独特的地理条件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禾尚头小麦产业,积极打造禾尚头品牌,加强禾尚头农特产品推广,持续扩大品牌效应,增强园区农业产品知名度。”秦川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谢伟东说,秦川园区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开辟荒芜旱砂地7000余亩种植禾尚头小麦,在去年1.4万亩的基础上增加到2.1万亩。

  近年来,秦川园区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农业开发综合优势,积极推行“饲草—小麦—向日葵—高原夏菜”高效复合种养模式,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油菜、禾尚头小麦、向日葵、洋葱等优质产业基地,品种优良、规模适度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已初步形成。

  立足海拔高、气候冷凉、土地集约化程度高等区域资源禀赋,秦川园区精准选择百合、芍药、满天星、向日葵等高原冷凉花卉主栽产品,累计生产鲜切花百合、郁金香等20余种特色花卉1000万株,定点销往上海、南京、青岛、西安等城市,销售额超600万元,已成为全省最大、品种最全的亚洲百合种植基地。

  以建设新区北部“菜篮子”基地为目标,秦川园区坚持设施和露地蔬菜种植共同发展,构建“国有企业引领、龙头企业主导、村集体组织参与、农民转产业工人”的利益联结机制,种植高原夏菜1万多亩,定点销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形成高原夏菜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格局。

  拓宽增收渠道

  带动群众快步致富

  秦川园区建立高效运营体系,依托国有企业土地资源,撬动社会资本投资、带动群众积极参与“6+X”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了政府引导、国有企业搭建平台、龙头企业运营、群众广泛参与的规模化种植养殖特色运营管理体系,蹚出了一条农业快步迈上现代化的路子。

  据高文全介绍,秦川园区通过建立“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利益共享模式,鼓励村集体领办专业合作社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组织村民参与合作社生产和农业发展,特别注重吸纳建档立卡贫困户入社参与发展,吸纳就业人口约2000人,搭建起了利益联结机制。

  秦川园区还积极主动拓展销售渠道,建立国企牵头“收购+储存+销售”农产品营销模式,确保农产品供销顺畅。同时,通过股权分红、土地流转、扶贫车间等一系列保障措施稳定群众增收,鼓励辖区企业吸纳群众就近就业,形成多路并进的群众增收大格局,助推群众稳定增收、多元创收,共同富裕先行区基础更加坚实。(记者 李佳丽 霍鸿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