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新闻发布厅  >  市州发布  >  陇南新闻发布

2023年陇南市生态环境工作第四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实录(文+图)

 2024/01/03/ 10:08 来源:陇南市委宣传部

新闻发布会现场

  12月29日上午,陇南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3年生态环境工作第四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孙琛先生、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科科长余家轩先生出席,发布了《陇南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提问。

市融媒体中心副主任、市委宣传部对外宣传和新闻发布科科长王文涛主持新闻发布会  

  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各位出席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此次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2023年陇南市生态环境工作第四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孙琛先生、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科科长余家轩先生。

  参加今天发布会的媒体有甘肃日报、甘肃省人民广播电台、陇南日报、陇南电视台、陇南发布、陇南之声、陇南市人民政府网、武都电视台、武都发布等省市县媒体。

  同时,参加今天发布会的还有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生态环境局干部代表。

  这次发布会共有两项议程。

  下面,进行第一项议程,请孙琛先生发布《陇南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有关情况。

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孙琛  

  孙琛:

  谢谢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很高兴向大家介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相关情况。下面就由我简要发布《陇南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重点内容。为加快推进我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近日,市政府制定印发了《陇南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一、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坚持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为导向,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力争用8年时间,推动陇南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稳固筑牢,生态产业倍增升级取得积极成效,形成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绿色发展高地”。

  中期目标(2023—2025年):全面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和空间开发格局。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森林覆盖率稳中有进,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率不断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元转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绿色发展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远期目标(2026—2030年):到2030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达到甘肃领先水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进一步拓宽,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总体形成,绿色低碳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甘肃省“绿色典范城市”总体建成。

  二、重点任务

  重点任务有七个方面、22项具体任务。

  (一)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1.环境空气质量。深入实施减污降碳工程,加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等主要污染物和工业源、移动源、扬尘源和社会面源等污染物的控制力度。加快推进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及时发现空气超标问题并整改。实施分区差异化精准管控,做好散煤管控、烟花爆竹禁放等工作。推广应用煤炭清洁高效燃烧转化,组织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重点管控PM2.5、PM10、臭氧污染,持续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到2023年,全市优良天数比例保持稳定或改善,PM2.5完成国家和省上下达的考核任务。

  2.水环境质量。建立水资源、水生态和水环境监测、评价和预警体系,切实抓好“三江一水”水生态环境质量保护、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修复、集中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城镇生活污水治理、农业面源水污染防治、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黑臭水体治理等工作。重点管控污染源污水排放,通过扩建、提升城镇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和容量、企业废水循环利用等重点工程,提高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确保达标排放,加强沿河排污口的监管与整治,大幅提升地表水优良比例。到2023年底,全市地表水国考、省考断面达到考核标准,无劣V类断面。

  (二)生态系统保护

  3.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深入实施国土绿化行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巩固提升植被覆盖指数和水网密度指数。全力降低土地胁迫指数和污染负荷指数,促进全市各类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不断提高环境质量指数。到2023年底,全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不低于66。

  4.林草覆盖率。持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依法开展林地、绿地、湿地同建,科学抓好水系林网、道路林网、农田林网建设。加大乡镇、村庄绿化力度,持续推进绿化示范村和森林城市建设,合理布局城镇和开发区周边开敞式绿色生态空间。到2023年底,全市林草覆盖率稳定在68.22%以上。

  5.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开展全市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依法保护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的国家一、二级野生动植物及新“三有”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禁止对野生动植物资源进行乱捕乱采和破坏,全面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实现野生生物资源的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加大对全市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管理力度,防止外来物种对我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完整与功能发挥产生实质性影响。到2023年底,全市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率不低于95%,外来物种入侵不明显,特有性或指示性水生物种保持率不降低。

  (三)生态环境风险防范

  6.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持续推进危险废物源头减量,严格落实涉危产危单位主体责任,认真开展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进危险废物信息化监管,逐步建立覆盖危险废物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等全过程、全链条式监管体系。从严打击非法转运、倾倒、填埋、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到2023年底,我市新产生危险废物利用处置率达到100%。

  7.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依法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推进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防治,建立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及污染场地联合监管机制。实行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终身责任制,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过程监管制度,严格修复方案审查,加强修复过程监督检查,确保目标任务落实。对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名录的地块,土壤污染责任人、土地使用权人要采取风险管控措施,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编制治理修复方案,委托有专业能力单位进行风险管控效果、治理修复效果评估、后期管理。

  8.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管理机制。严格环境执法监管,落实污染源“双随机”抽查机制,全力构建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筑牢环境质量改善和环境安全底线。实施环境风险源全过程管理,完善环境风险防范资源调配体系和环境专业应急救援队伍调用机制,加强应急演练,实现全市无重特大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发生,无重大跨界污染和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事件。

  (四)空间格局优化

  9.自然生态空间。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深入推进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全面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用途管控、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优化“一屏三轴,江河成网”生态格局、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实现生态红线和自然保护地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功能不降低,江河湖泊水质达标,各类生态系统功能稳定。

  10.加强河湖岸线保护。尊重河湖自然规律,严格落实河湖划界成果、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强化“三江一水”等重点河湖岸线的管理,开展武都区甘泉河、文县大山沟河、康县店子村、徽县石佛村、成县沙坝镇开元村、西和县刘家沟、礼县王坝镇山青、两当县田坝子等小流域治理,推动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快推进河流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进程,依法依规、科学合理管理、利用河湖岸线资源,确保水域面积不减少、水功能不降弱,保障行洪安全。

  (五)资源节约与利用

  11.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坚持节能优先,强化能耗强度降低约束性指标管理,有效增强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弹性,探索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制定实施二氧化碳达峰行动方案,加强重点行业企业节能监管,防止能耗过快增长和不均衡增长,优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对新建项目加强能耗“双控”目标影响评估和用能指标来源审查,建立项目能评审批机制。到2023年底,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完成省上规定的目标任务。

  12.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作用,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建立完善取用水计量体系和在线监测系统。大力推广高效节水工艺和技术,鼓励支持现有企业和园区开展节水和循环利用改造。推进农业节水灌溉,结合我市耕地灌溉实际,采用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农业灌溉技术。到2023年底,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完成省上规定的目标任务。

  1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推进建设用地多功能开发、地上地下立体综合开发,提升建设用地中人口和产业承载能力。探索低效用地开发再利用的激励机制。促进城乡存量低效建设用地再利用,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下,积极将布局散乱、利用粗放、用途不合理、产出效益低的低效用地和空闲土地转变为高效用地。通过城镇和农村内部、城乡之间土地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农村建设用地适度减少、城镇空间有序拓展。到2023年底,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率稳定在4.5%以上。

  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制定陇南市碳排放碳达峰行动工作方案,统筹经济增长、能源安全、碳排放、生态环境、居民生活“五个维度”,探索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积极参与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做好纳入全国碳排放市场的重点排放单位配额分配与管理,并逐步放大行业覆盖范围、交易品种和交易范围,探索“零碳”发展模式。到2023年,完成国家、省上下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目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15.应当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企业通过审核的比例。以水泥、采矿、冶炼、建材等行业为重点,开展清洁化、循环化、低碳化改造。重点培育和落地一批绿色技术研发和示范的重大项目,严格实施“双超双有”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高风险的工艺和设备,鼓励企业积极创建国家绿色矿山、绿色工厂等示范点。到2023年底,全市通过清洁生产审核的企业比率保持100%。

  (六)产业循环发展

  16.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利用率提高幅度。加强源头管控,严格审批产生大量固体废物且无法就近消纳处置的项目,建立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掌握工业固体废物的种类、数量、流向、贮存、处置等信息,实现可追溯、可查询的管理模式。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统筹大宗工业固体废物、尾矿渣等的消纳和存量治理,逐步减少历史遗留工业固废的贮存量。稳步推进建筑垃圾处理处置,将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工业固废分类处置。持续提升工业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水平。到2023年底,一般工业固废的综合利用率提高幅度不低于2%。

  (七)人居环境改善

  1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比例。按照划定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线,推动各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降低饮用水水源地受污染的风险,严厉打击威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环境违法行为。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实施从水源地到水龙头的全过程控制,落实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水质监测“三同时”制度。到2023年底,“实现全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一张图”,乡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好于III类水比例保持100%。

  18.城镇污水处理率。持续实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工作,推进雨污分流管网铺设,降低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负荷,全面提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加大城中村、老旧城区、城乡接合部和集中安置区管网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进一步规范污泥无害化处置,配套污泥处理设施,形成管理制度,争取无害化处理后再度利用。到2023年底,市区污水处理率不低于98%,县城污水处理率不低于93%。

  19.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以县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规划为导向,以减量化、生态化、资源化为原则,统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治理城乡接合部、乡镇政府驻地、中心村、旅游风景区、农村黑臭水体集中区域及水源保护区内村庄。根据陇南农村分布格局和地理环境,采用建设污水处理设施、纳管、资源化利用三种方式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治理,选择最适宜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艺,达到最好的处理效果。到2023年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完成省级下达目标任务。

  2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持续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及无害化处置系统,积极推行城镇生活垃圾的分类行动,提高城镇生活垃圾的再利用价值。在现有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基础上,新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提高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转运监管机制,通过源头进行分类,转运过程监管,处理过程无害化等措施,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向减量化、资源化发展。到2023年底,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95%。

  21.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占比。巩固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收集转运处理体系。依托全市现有的60座各式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积极探索就地减量化处理和转运无害化处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网络,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到2023年底,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村占比不低于80%。

  22.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借鉴现有公园城市建设的经验和模式,积极打造城镇绿带廊道、绿色园区、街头绿地、口袋公园,推进武都区南北山公园、各县区主要城区的公园、沿江湿地公园、河滩地以及主干路沿线边角地等的绿化建设,并有机将其串联起来,形成点、线、面俱全的城市公园模式,全面提升城镇绿化面积。到2023年底,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5平方米/人。

  发布完毕,谢谢大家!

  主持人:

  下面,进行第二项议程,请各位媒体朋友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新闻单位。

陇南日报记者现场提问  

  记者:能介绍一下《陇南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的起草过程吗?

市生态环境局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科科长余家轩  

  余家轩:

  作为陇南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的组织保障文件,在《方案》印发前,我们做了大量工作,现将起草工作作以简单介绍。

  一、起草背景

  为落实第五次党代会精神,持续推进生态陇南、绿色崛起,加快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步伐,我市对照《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建设指标》《陇南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2-2030年)》等文件,结合全市实际,起草了《陇南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

  二、起草过程

  2022年初,我局积极对接省生态环境厅,详细了解国家、省上关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的政策和要求,选择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作为第三方技术支撑单位,协助申报工作。2023年7月4日,市政府印发了《陇南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规划(2022-2030年)》,在省生态环境厅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国家、省上关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的政策和要求,结合我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涉及的37项指标和重点任务,起草了《陇南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两次征求相关市直部门意见建议,共收到50条意见建议,充分吸收意见建议并呈送市政府有关领导审定,形成了《陇南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实施方案(审议稿)》,经11月7日市政府第5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于11月13日以市政府办公室文件正式印发。

  三、主要内容

  《实施方案》重点围绕目标责任体系与制度建设、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风险防范、空间格局优化、资源节约与利用、产业循环发展、人居环境改善、生活方式绿色化、生态文明知识普及等10个方面37项指标进行了详细安排,对重点任务完成时限作了明确要求,成立以市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联系领导为副组长、相关市直单位和各县区政府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陇南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共梳理86项年度工作任务,形成《陇南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2023年度重点任务分解清单》,对《规划》中的25项重点内容按照相关市直单位工作职责进行了详细的责任划分,明确了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全面开启我市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工作。

  主持人:

  请各位媒体朋友继续提问。

陇南电视台记者提问  

  记者:据了解,近期省市正在大抓数字政府建设的考核工作,请问一下贵局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呢?

  余家轩:

  感谢这位记者对环保工作的关注。最近几天,我们也正在按照市政府安排,逐步完善各类考核指标,迎接数字政府方面的考核。

  这几年,我市高度重视数字政府建设工作,在信息化系统建设、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作了多次安排部署。我们环保部门积极响应政策,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数字系统建设方面,持续夯实数字政府基础保障。近年来,我局持续加强网络安全运维和管理。我局政务外网、政务专网和自有垂直网络(环保专网)均有接入,政务外网实现省、市、县全覆盖,视频会商系统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覆盖,为网上办事办公、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支撑,也为“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建成并投用国家、省、市级信息化系统16个。目前正在筹划建设陇南智慧环保平台,目前已通过发改、财政部门进行2023年第三批专项债项目申报。

  在放管服方面,一是出台政策,形成联动工作格局。制定印发了《陇南市生态环境局建设项目环评审批提前介入部门对接制度》《陇南市生态环境局建设项目环评“一对一”服务制度》等文件,成立了陇南市生态环境局保障重大项目环评审批工作专班,对重大建设项目指定专人担任项目辅导员跟踪办理,切实落实环评前期包抓推进责任制,提前指导项目建设单位加快环评文件编报,主动开展技术服务。着力推进“不来即享”和“不见面审批”,深入推行“办事不求人”和“最多跑一次”,切实落实环评文件从简提速审批。国家规定环评报告书、表审批时间为60天、30天内,我局承诺分别压缩至30个工作日、15个工作日内,登记表实行自主备案制,审批时间大幅度压缩,审批效率大幅度提高,为建设项目早日开工建设赢得了宝贵时间。二是开辟绿色通道,助力项目建设。对于重大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工程,开辟绿色审批通道,采用“即报即受理”“即受理即公示”“边公示边技术审查”的方式,使用视频和现场会议相结合的办法组织专家审查,让建设单位“少跑路”或“零跑路”,完成了陇南市雄伟万利新材料有限公司循环生态新材料项目(二期4×40500kVA矿热炉)、宕昌县第一人民医院新建项目等6个项目环评审批工作。三是建立正面清单,优化事中事后管理。完成正面清单审核调整,2023年纳入监督执法正面清单企业54家,充分利用在线监控等手段开展非现场检查,执法过程中不搞“一刀切”,针对中小微企业特点、污染物排放情况、环保设施落实情况等,执法人员充分发挥专业能力,为企业提供生态环保服务。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轻微并能及时纠正且未造成环境危害后果的,不予处罚,督促其尽快整改。四是试行告知承诺,切实为企业减负。试行环评文件告知承诺制审批,对畜牧业、食品制造业等20个行业环境影响报告表试行告知承诺制审批。对医院、其他采矿业、屠宰及肉类加工等3个行业环境影响登记类项目直接豁免,不再填报环境影响登记表,建设单位无需办理任何环评手续即可开工建设和投入生产运营,减少了办事环节。五是强化监管,构建“一证式”体系。已将所有事项入驻市政务服务大厅,实现在线办理,推广电子证照、电子签章应用。所有项目均按要求时限完成了办理。抽取环评文件进行考核,对编制质量较差的中介单位进行了信用扣分处理,倒逼中介单位提升水平和编制质量。六是强化“互联网+监管”,实现信息互联互通。行政许可事项对应的监管事项已纳入“互联网+监管”系统,并实行动态管理。已按要求使用投资项目在线审批平台、工改平台,并依托“互联网+监管”系统实现信息互联互通。在“双随机、一公开”板块共认领市县监管层级事项监管清单10项,添加实施清单22项。加强“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管理平台”信息维护,结合企业的生产经营状态,动态维护“双随机”被检查对象库。截至目前,全市双随机库有一般排污企业661家、重点排污企业74家、特殊监管企业24家、建设项目202个、水源地128个、自然保护地16个。建立了《执法人员名录库》,入库执法人员33人。全市“双随机、一公开”年度环境执法检查计划和专项计划数96条,完成抽查任务数503家,及时率100%,发现问题数181条。

  主持人:

  感谢余科长解答。各位媒体朋友,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各项议程进行完毕,再一次感谢大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关注。在此也请各位媒体朋友们持续关注陇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共同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开展生态环境提质行动,推进全市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市做出努力。

  最后祝愿大家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谢谢!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