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宕昌县哈达铺:弘扬红色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2024/02/02/ 09:02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王煜宇 通讯员 刘治学 王晓勇

哈达铺:弘扬红色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煜宇 通讯员 刘治学 王晓勇

  近年来,宕昌县哈达铺镇围绕红色资源,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项目建设,弘扬红色文化,做好文旅产业文章,带领群众增收致富,让家家户户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项目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红军广场东门口,一条笔直的长街串连起十多处红色遗址,这就是红军街。

  红军街的上半段是哈达铺镇的上街村,村子覆盖5个村民小组623户2784人,其中70多户坐落于红军街两旁。2021年,上街村被确定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第一批试点之一,同时被列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

  以此为契机,宕昌县持续加强红色资源保护开发,维修革命遗址,及时消除街道两边危房隐患。新建红色主题公园,累计完成红军街443户4.66万平方米风貌改造,路面铺装3.3万平方米。

  同时,哈达铺镇村党组织还在红军街开办特色店铺20多家,新建多功能党群服务中心,全力打造集办公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红色美丽乡村建设第一批试点项目建设启动后,游客越来越多,几年前还在外地打工的上街村村民赵玉芳返回家乡,在村办合作社工作。“现在这条街卫生干净,来旅游的人多了,群众的收入也明显提高。”赵玉芳说。

  村民史进宝对近年来村里的变化也深有感触,“红军一条街更加宽敞了,打造的红色主题公园、红军大院吸引全国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土特产越来越畅销,我们对生活也越来越有信心。”

  红色演艺带动旅游经济

  在哈达铺镇的红军大院里,实景剧《红星照耀哈达铺》每天定时演出。

  为深入挖掘哈达铺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上街村党支部组织演员,撷取历史片段,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打破舞台与观众区域的界限,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红色文化、追寻民俗记忆。

  村党支部副书记马小泉担任实景剧编导,20余位村民担任“演员”,在红军大院开展红色文化演艺活动,创作出了《草地上过来的人》《哈达铺里迎亲人》《到陕北去》等实景剧。

  庞龙芳是哈达铺镇上街村实景剧主演之一。“编排演绎当年红军来过的场景,是想让更多的游客参与我们的节目,体验军民鱼水情,深入了解哈达铺红色文化。”

  红军大院是红色演艺场所,也是一处示范农家乐,还是一处文创旅游和农特产品示范店,用于展销哈达铺和宕昌县各类文创产品和农特产品。

  近年来,在哈达铺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下,上街村党支部立足红色资源优势,成立村办旅游合作社,加大红色旅游产业培育力度,设计文创产品,打造特色农家乐和民宿,推进发展旅游特色产业,让群众吃上“旅游饭”。

  上街村以村办合作社为依托,投入产业到户资金,在红军一条街创办了红色之旅土特产体验店、印象古镇红色影像体验店、四合院民宿茶楼,带动发展了22家特色店铺。

  基层治理促进和谐发展

  在发展红色旅游的同时,哈达铺镇也将基层治理的触角越扎越稳。

  “板凳会”、说事会、民情恳谈会、党群活动日……上街村积极推行陇南民事直说“1234”工作法,加强乡村治理,村级党组织的引领能力得到提升,群众“想说事、能建议、爱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同时,村党支部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搭建起党员学习党史、群众了解党史、干部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发放《文物保护法》应知条款图文宣传册600余册,文物保护宣传册300余册,加大文物保护宣传,形成了家家守护红色资源、人人关心红色文化的新局面。

  上街村还全面推进全域无垃圾创建,大力实施“门前三包”和“限塑令”,持续开展清洁环境卫生活动和文明商贸经营活动,全村上下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提成效”的良好氛围。

  “分布在哈达铺红军一条街的众多红军长征遗址,是我们十分宝贵的红色资源和精神财富。发掘、传承、利用红色资源,成立红色旅游合作社,开展系列红色实景演出,留住了各地游客,发展了旅游产业,增加了群众收入。”哈达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鹏飞介绍。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