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理论】保护好发展好传统村落

 2024/06/25/ 08:4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连华

保护好发展好传统村落

  连华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文化,经过千百年的社会生活实践,我国56个民族以大杂居、小聚居的方式在中国大地上繁衍生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居住群落。传统村落是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保存着珍贵的历史信息与文化景观,极具文明价值和传承意义,必须加以保护,妥善开发。

  要把保护传统村落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统一。我国幅员辽阔,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特征多元,资源丰富。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是巨大的乡土文本库,记录着一代代人的生活轨迹,蕴藏着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形成的传统村落,由于水文地理、气候条件、建筑材料、建造工艺,以及历史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其地方文化和空间形态也各具特色。不论是图瓦人世代居住的位于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铁热克提乡有“西北第一村”美称的白哈巴村,还是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雷公山麓的西江千户苗寨,都实现了村落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了自然生态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共融共生。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天地人”相合的哲学思想、人与自然相得益彰的“和合”文化有殊途同归的价值志趣。足以说明我国各个民族都奉行共同的自然生态哲学。其次,传统村庄的规划布局及其建筑风格尽管南北东西各不相同,但从建筑学特征来看,不论是福建永定土楼、广东开平碉楼,还是安徽黟县西递村、贵州黎平肇兴侗寨等,基本上都具有依山傍水、因景借势、得景随形,就地取材、屋顶出檐,高低错落、方圆平稳、布局对称等一系列共同特质,体现了各族人民喜爱对称之美、曲线之美、和谐之美的共同取向。从空间构造来看,传统村落大都实现了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统筹安排。住宅是传统村落中最主要的构成部分,也是主要的私人空间。大部分遗留下来的私人住宅中,前厅后室、左右厢房、庖屋柴舍等家庭生活空间功能齐全。同时,传统村落也非常注重公共空间的安排,讲学受教、敬天祭祖、舂米洗衣、卖薪沽酒、听书唱戏等社会生活的塾馆庠序、水井酒肆、街巷集市、勾栏瓦舍、梨园戏楼等社会生活场地样样俱全,充分体现了各族人民不畏艰辛、好友乐交、敬业乐群的群体生活乐趣。对传统村落就要在遗址保护的基础上,把其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推动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续谱写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新篇章。

  要把保护传统村落与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和美乡村相统一。传统村落不仅是综合民居建筑、自然环境等因素的物质景观,更是综合人类各种活动的文化景观。要让传统民居和村落景观在现代生活中找到立足点,把现代生活的舒适性和人们对古朴自然审美的需求结合起来。因此,保护利用传统村落需要充分考虑村民的实际需求,包括居住需求、娱乐需求、教育需求等,从而让村民更积极主动参与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中去。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不断完善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重点改善环卫设施、交通设施、网络设施等,要实现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村容村貌要整洁优美。要加快推动公共服务下乡,逐步建立健全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让乡村能够吸引人,让城里人尤其是年轻人热爱乡村,愿意到乡村来。要因地制宜,按照不同自然禀赋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传统等,结合和美乡村建设,使传统村落看得见青山、望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游客。

  要把保护传统村落与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相统一。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振兴,要充分发挥绿色生态优势、传统文化优势、区域特色优势,不断培育和扶持具有一定竞争能力的产业体系,推动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随着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康养旅游、乡村体验旅游、休闲娱乐旅游等新型业态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已经逐步成了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为群众增收提供了可靠的途径。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而传统村落往往是乡村旅游景点中的主要看点和核心要素,要注重保护好传统村落整体格局、传统建筑要素、民族民间文化及其传承人,注重挖掘传统村落的地域特色,加大研究和提取传统村落的文化基因和特色,积极组织开展当地传统文化活动,培育发展传统农副产品和特色旅游商品,为特色文化旅游搭建良好平台,为地方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文化内涵、地方特色。

  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