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视点】姹紫嫣红绘新图——吉瑞森花鸟画赏析

 2020/04/08/ 04:43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李宝堂

【视点】

姹紫嫣红绘新图

——吉瑞森花鸟画赏析

  李宝堂

吉瑞森作品

  花鸟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之一。中国花鸟画源远流长,学界一般认为花鸟画独立分科始于唐代,宋朝得到迅速发展,明清达到繁盛,历朝历代都产生过众多花鸟画大家。新中国成立后,花鸟画由传统向现代转型,有了更加深刻的发展和变化,题材更加拓展,内容更加丰富,精神更加强化,形式更加自由,技法更加多样,产生了齐白石、陈之佛、王个簃、潘天寿、李苦禅、郭味蕖等一代大师。改革开放以来,花鸟画画家的思想得到极大解放,勇于创新,新人辈出,佳作频现,使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绽放出新的光彩。

  花鸟画的基本特点是以动植物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描绘动植物,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歌颂自然,赞美生活,弘扬时代精神。花鸟画有多种形式,既有工笔与写意之分,又有兼工代写,还可细分为花卉、翎毛、蔬果、草虫、畜兽、鳞介等,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古往今来在众多画种中,花鸟画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

  正是由于中国花鸟画有久远的历史,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表现的又多是人们司空见惯的景物,所以在当下花鸟画的创新发展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

  纵观当今中国花鸟画坛,近几年来首都师范大学吉瑞森的花鸟画,以鲜明的艺术风格和众多艺术精品引人注目,取得了具有突破性的成就。

  吉瑞森生于1963年,山东省日照市人,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首届博士班。师从卢沉、郭怡孮、张立辰等艺术大家,现为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在长期的教学和创作实践中,吉瑞森深入研究中国花鸟画的发展历史和优秀传统,认真研究导师们的创作经验,在兼收并蓄和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大展中获奖,出版了十几种大型画集,以其鲜明的艺术个性,成为当代中国花鸟画坛颇为活跃的实力派画家。

  对吉瑞森的花鸟画作品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很多鲜明特点:

  一是突破了传统花鸟画的格局。他的作品虽然也是表现人们司空见惯的花鸟草虫,但他的作品却不同于传统花鸟画,和流行画风也远远拉开了距离。他的作品充满真实的生活体验,富有生动鲜活的生活气息,具有较高的艺术格调。特别是他的花卉作品品类繁多,无论北方的珍花名枝还是南国的奇花野卉,都有广泛关注和出众表现。画面往往是生机盎然,清气扑面,恰如生命赞歌,给人以蓬勃的活力和高雅的美感享受,赋予了传统花鸟画少有的美学价值和精神力量。

  二是具有非常突出的写生能力。与传统花鸟画画家不同,吉瑞森在临写传统的同时,把更大的功夫下在了写生上。为了深入观察和增强实际感受,他在云南西双版纳建立了自己的教学写生创作基地。每年都要拿出大量时间,在这个植物王国进行现场写生和创作,深入了解多种植物的生长习性和特征,积累生活和创作素材。吉瑞森写生不是一般的尺幅小品,不是折枝花卉,而是大幅的甚至是巨幅的现场创作。有时他在西双版纳植物园的丛林和鲜花丛中,立起巨幅画板写生作画,现场观看的人达上百人之多。而且他作画速度很快,完全是激情下的创作,正是因为这种扎实的写生能力和现场创作能力,使得吉瑞森的作品在众多花鸟画家中胜出。

  三是白描功夫非常扎实。吉瑞森具有很强的造型能力,又精于线的研究和表达,创作了很多线描精品,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吉瑞森的白描作品,无论是案头小品还是丈二巨作,都从不起稿,直接用毛笔浓墨在宣纸上自由挥写,可谓行云流水,放笔直取,而且笔法不乱,挥洒自如,几乎不见修改和复笔。形象准确生动,线条优美流畅,疏密错落有致,浓淡随形随意,对比鲜明生动,韵律自然和谐,具有独立审美价值。在娴熟的白描基础上,他还很好地把大写意、小写意、白描和没骨画法有机结合起来,运用自如,得心应手,有落笔成形、落墨成趣、落色成彩之功。

  四是重视色彩处理。吉瑞森不仅精研色彩理论,还注重在生活中认真观察不同动植物的色彩特点。他的花鸟画作品色调统一,对比鲜明,或热烈奔放,或鲜艳亮丽,或浓烈华贵,或优美典雅,具有丰富而又独特的画面效果。

  此外,吉瑞森还注意研究大众对花鸟画的需求,努力使自己的作品进入寻常百姓家,更好地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服务。他本是喜画大画、善画大画者,但在最近一个时期,又创作了很多微花鸟作品。每件作品只有尺幅大小,寥寥数笔,生机活现,韵味十足,很受欢迎。

  综合评价吉瑞森的花鸟画精品力作,我觉得可以用这样几句话概括:若画老树枯枝,挺拔苍劲,但见高古之风;若绘鲜花新蕊,盎然怒放,尽是勃发生机。陈于高堂盛典,可使满堂华彩,尽得祥瑞;置于居室案头,便是抒发情怀,典雅而成趣。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