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原红色遗珍】
一封家书背后的革命情怀
甘肃省博物馆保存的《遂五遗书》原件。
王孝锡(资料照片)
李新宁
在甘肃省博物馆《红色甘肃》展厅的展柜中陈列着一张《遂五遗书》,它是甘肃早期共产党员、甘肃农村党组织创建人王孝锡,在英勇就义前写给父母的诀别信。信中写道:“纵有垂天翼,难脱今夜险。祈苍天!何不行方便,命神童,驶慈云,驾慧船,援救我到日月边。一夕风波路三千,把家园骨肉齐抛闪。自古英雄多患难,岂徒我今然。望椿萱,休把儿挂念,养玉体,度残年。尚有一兄三弟,足供欢颜。儿去也,莫牵连!”
这封信的内容既有革命者对残年父母的拳拳之心和眷眷之情,也有他坚贞不屈、献身革命的浩然正气。这些文字展示了在革命战争时期,革命先辈大无畏的真实心迹。品读王孝锡临刑前留下的这封绝笔,也让我们感悟到其中坚定的政治信仰和真挚的情感,让我们更深地铭记革命先辈的伟大奉献。王孝锡的革命生涯虽然短暂,但他用鲜血和生命点燃了革命的熊熊烈火。
王孝锡,字遂五,1903年2月18日出生于宁县太昌镇一个农民家庭。1909年进入太昌小学读书。1918年考入省立二中(现平凉一中),期间,因反对封建礼教和学校陈腐制度被开除学籍。之后又考入兰州国语讲习所学习。省立二中校长换人后,重返该校,继续学业。
1924年,王孝锡考入西安国立西北大学,结识了中共中央西北区委成员李子洲、魏野畴、刘含初等人,从他们那里阅读了《新青年》《向导》等革命刊物和进步书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树立了共产主义思想。在校期间,王孝锡被选为学生联合会主席,他以饱满的革命热情积极组织领导学生运动,成为声名远扬的学生领袖和西北大学的高材生。
1925年6月,在刘含初、魏野畴的介绍下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暑假,他和在西安上学的宁县太昌镇学生任鼎昌、王彦圣,和盛镇学生王之经等回到宁县太昌,发起成立了甘肃省第一个青年组织太昌青年社,响亮地提出了“改造社会”“改造人生观”的口号,组织社员学习马列学说和革命思想,揭露帝国主义的丑恶行径,开展革命宣传活动。
1927年3月,受中共陕甘区委委派,王孝锡、胡廷珍等以国民党党务特派员的公开身份,前往兰州参与整顿国民党甘肃党务,并成立中共兰州特别支部,推动了兰州地区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4月,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李大钊等多名共产党员。王孝锡不顾个人安危,在兰州公开组织群众悼念殉难烈士。大革命失败后,面对党组织遭受国民党反动派严重破坏、革命群众被大肆屠杀的白色恐怖,王孝锡仍坚定不移地寻找党组织,远赴武汉从参加“八七会议”的李子洲那里得知了党的最新指示精神。
1927年8月,当革命处于低潮和白色恐怖之时,王孝锡以中央西北特派员身份返宁县太昌,与任鼎昌、王彦圣、王之经一起,建立了甘肃省第一个农村党组织——中共邠(彬)宁支部,王孝锡担任支部书记,从此掀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陇东革命斗争的序幕。王孝锡以行医为掩护,深入宁县、庆阳、正宁、泾川、长武、旬邑、彬县等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撰写了《农村阶级分析》和《解决中国问题草案》两篇很有见地的文章。
1928年5月,王孝锡策划参与了旬邑起义和彬县百子沟煤矿暴动,失败后深刻吸取教训,决心扩大党的组织,加强对革命活动的领导,随后便很快成立了中共太昌区临时委员会,继续领导开展革命斗争。
1928年11月26日,王孝锡不幸被捕。12月30日清晨,被国民党甘肃省当局杀害于兰州安定门外萧家坪城隍庙行宫前,年仅25岁。
(作者单位:宁县县委党史办)
相关新闻
- 2020年01月02日【陇原红色遗珍】革命家书 润物无声——甘肃党组织的创始人张一悟写给子女的家书
- 2019年12月12日【陇原红色遗珍】一张奖状和一枚纪念章背后的故事
- 2019年11月07日【陇原红色遗珍】书箱寄深情
- 2019年11月07日【陇原红色遗珍】海螺号里的守望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