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金奉乾 通讯员盘小美
毛寺村从穷乡僻壤逆袭成旅游胜地;孔塬村抓住美丽乡村建设机遇,种植玫瑰、黄花菜,发展“花海经济”;文安村坚持科技兴农,设施大棚种出“致富瓜”……如今,在庆阳市西峰区广大乡村,扶贫产业“遍地开花”,昔日的贫困村演绎出一个个“蝶变”故事。
变化,源于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西峰区始终把产业培育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坚持一村一品整体推进与产业到户相结合,依托当地资源优势谋出路,打出了一套振兴产业的“组合拳”。
种植大樱桃 增收有希望
栽苗、覆土、浇水……春暖花开时节,在蒲河川区的樱桃基地,50多名村民正忙着种植大樱桃。
“在樱桃园干活,每天能收入70到100元,将来果树挂果后,游客来采摘,我们也能顺便销售农产品。”看着刚栽种好的果树,毛宏郎眼中充满了期待。毛宏郎是毛寺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以前,他常年外出务工,如今借着产业扶贫项目,他把4亩多土地流转出去,自己到樱桃基地务工,还把产业到户资金入股村里的旅游公司,年底享受分红,实现多路进财。
今年,显胜乡招引香港储田控股有限公司,在毛寺村、蒲河村流转土地600亩,种植大樱桃3万余株,建设设施大棚,生产反季节樱桃。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适合种植樱桃,加上当地政府提供很好的招商政策和服务,所以我们在这里打造一个樱桃基地,种植大、中、小樱桃树各1万株。”储田公司驻庆阳代表胡学思介绍,樱桃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为当地群众增加土地租金、劳务工资,还将推行订单农业,带动周边农户抱团发展樱桃产业。
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关键在产业。西峰区按照“龙头带动、规模经营、连片开发”的思路,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果、畜、菜、游主导产业,依托招引建设的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深入推进农村“三变”改革和“331+”产业扶贫,创新多种新型经营模式,建立健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等发展模式,将贫困群众聚在产业链上。
同时,西峰区用足用活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近三年为贫困户配股11367.16万元,入股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保底分红加收益分红的方式,增加贫困户收入。
村有致富产业 户有增收项目
进入4月份,彭原镇五郎铺村的马维学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他每天清晨四五点就出发,开着拖拉机穿梭在田间地头,为村民旋耕土地。
今年54岁的马维学曾是一名贫困户。2013年,他因患肾癌接受手术治疗,花去六七万元,做手术后干不了重活,当时儿子还在上学,家里靠种几亩地维持生计。2015年,被确定为精准扶贫户后,扶贫干部帮他争取产业扶贫资金、免息贷款等多项扶贫资金,鼓励他发展小产业。马维学利用这些资金,栽种了4亩苹果树苗,购买了一辆农机,当起了农机手。
这几年,马维学给周边群众耕地,每年能收入2万到3万元。去年,他家4亩果园开始挂果,产了4000斤,收入8000多元,他还利用农闲时间到村里的合作社务工,在家门口挣工钱。靠着多项收入,顺利摘掉了“贫困帽”。
在探索发展“五小”产业过程中,西峰区按照“项目到户、扶持到人,一村多样、一户一项目”的精准扶贫理念,组织各级帮扶干部逐村逐户摸清家底,帮助贫困户量身制订扶贫产业发展计划,引导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
截至目前,西峰区共建成苹果专业村30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场)55个,成立养殖业合作社349家,规模养殖户达到3200多户,建成各类旅游景区(点)40余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贫困村实现了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越来越多贫困户依靠产业脱贫摘帽,正朝着同步小康的目标稳步迈进。
相关新闻
- 2020年04月13日张家川县:产业扶贫出“实招”
- 2020年03月17日【那山,那水,那春天】脱贫攻坚进行时陇南系列报道之十一 成县:“订单”种植保增收 产业扶贫添新路
- 2020年03月11日山丹:龙头企业拓宽产业扶贫之路
- 2020年02月26日甘肃省工信厅:推进东西部产业扶贫协作 定西等10市州要及时按下“启动键”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