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为“三农”发展注入科技力量——科技特派员制度在甘肃的实践与创新

 2020/04/26/ 03:0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秦娜

  模式创新,科技成果加速向生产力转化

  为了让科技特派员制度更加突出实效,我省从省级层面到各地都对科技特派员的服务模式进行了诸多创新。

  省级科技计划每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科技特派员以“团队+项目”的形式进村入户,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推进农村科技创新创业。2016年以来,省级科技计划共支持科技特派员相关项目133项,安排经费2525万元。

  各地通过设立科技专项等方式,支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嘉峪关市每年安排科技特派员科技开发专项;金昌市实施的“双孢蘑菇覆土改良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建设示范菇大棚400多座,共9万多平方米,全年共产菇80万公斤,同比增产16万公斤;产值560万元,新增产值128万元。

  在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运行机制和服务模式过程中,全省探索形成了“项目+科技特派员+企业(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模式,真正将科技创新的动能注入到田间地头,一大批农业企业成长壮大。

  2014年,长期从事马铃薯种薯研究的定西市农科院高级园艺师罗有中,从科研单位走向渭源农村,成为一名科技特派员。

  几年间,罗有中带领团队与1500家骨干农户建立了对接联系,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科技特派员+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215名,引导建立马铃薯原种、一级良种等农产品订单种植基地7500亩,带动2000多农户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实现了农民增收、企业增效的双赢。

  不仅如此,各地方积极探索出技术资金入股型、科技项目有偿承包型等多种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通过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租赁经营及创办领办民营科技企业等多种形式,着力突破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全省科技特派员通过以点带面的服务方式,使分散单个的农业生产融入创新链、产业链中,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科技水平,拓宽了小农户分散经营融入现代大生产的渠道。

  服务企业,助力农业特色产业升级

  在科技特派员制度落地甘肃之初,我省就紧盯产业发展。围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科技特派员把先进适用科技成果、试验示范、新型商业模式等引入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实践中,在特色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培育了一批兴农富民的乡村产业。

  其间,经过多年的实践,通过向企业派驻科技特派员,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企业创新能力,促进相关特色产业发展逐渐成为我省科技特派员制度的一条重要经验。

  位于兰州的甘肃爽口源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百合种球繁育、百合种植、精深加工等于一体的民营企业。2014年,兰州市七里河区农业产业化办公室高级农艺师高丽萍被派驻企业。

  入驻企业后,高丽萍与公司科研团队强强联合。一方面推进优质种球繁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种球产业向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标准化种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与保鲜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让广大农户通过对比及应用新技术,促进特色农业创新发展及产业升级。

  服务企业期间,高丽萍主动下沉种植基地及生产一线,将企业已成熟的种球繁育技术、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成功应用于百合种植生产中,实现了农户增产创收。

  在此基础上,高丽萍和科研团队瞄准百合精深加工,创新百合产品研发。在原有即食净片鲜百合、百合干等百合系列产品的基础上,研发出百合胶原蛋白面部修复贴、百合功能性营养面等百合系列新产品,提高了兰州百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延伸了产业链,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科技特派员发挥了技术专家的作用,促进了企业科技与产业、科技与市场、科技与基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公司董事长吕斐斌说。

  多年来,全省科技特派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积极培育壮大当地特色产业,形成了“百合之乡”“中药材之县”“马铃薯之都”等全省农业产业各具特色的新格局。

首页  上一页  [1]  [2]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