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在外漂泊到家门口就业
自2013年以来,市政协履行包抓皋兰县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充分发挥包抓单位作用,及时衔接46家市级帮扶单位,盘活用好各级帮扶资源,凝聚基层干部群众的力量,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皋兰县2014至2019年,历年累计减贫7660户27590人(含西岔镇1388户5656人),到2019年底,全县剩余未脱贫人口87户263人(含西岔镇2户9人),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18%下降到0.17%。今天开始,推出市政协帮扶工作系列报道。
漂泊是李继兵给自己前几年生活的定义,不再漂泊是他对生活的向往。新冠疫情得到控制后,早些复产复工,为家里增添收入是他的期盼。站在家门口,李继兵长长地出了口气,不用再去漂泊,他准备要去附近的公司上班。
三年前的初春,28岁李继兵格外纠结,又到了外出务工的日子。李继兵不想面对,但不得不面对就是离开老家——皋兰县黑石镇黑石村。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有了黑石这个地名,就有了没有收成的山。每当外出的日子,李继兵总会认真地看看家门口的山,想想贫瘠的田地。面对家里6口人和未来的日子,他习惯性地紧皱着眉头。
李继兵家里收入少,母亲还有病,单靠十来亩地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已是难事儿……
每年进城务工,成了李继兵为家庭增添收入的唯一选择。他留下妻儿、老人,背上背包,开始了城市漂泊的日子。那一刻,他内心里的牵绊和纠结,和老家贫瘠的大山异常的相似。
在城里,李继兵做过很多的活,但城市总让他觉得缺少归属感,回乡的情节越发强烈。每天,他最放心不下家里的老老少少,毕竟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在城市漂泊久了,李继兵不停地开始琢磨回家的事。
李继兵觉得,要是能一边挣钱,一边种地,还能照顾老人,他就会很满足了……
老张,全名叫张永忠,他和李继兵是同镇不同村,他是大横村的。年轻的时候老张也经常外出务工,但随着年龄增长,没有什么技能的他很难在城市找到满意的工作,老张只好回到村里,重新开始种地的营生。
老张的老婆一直有病,母亲身体也不好,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没有手艺,只能靠种庄稼,老张种了小麦、胡麻、玉米……维持生计。当下,没有实质的经济来源,即便是待在村上,老张心里依然没有着落。
为了让自己的日子过得宽裕些,老张寻思着找个离家近的零活,这样还能照看庄稼。
近年来,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深入推进,市政协作为牵头单位,协调各成员单位,推进工作落实,要求做到帮扶精准,让建档立卡贫困户有“造血”功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的贫困问题,防止返贫。
坐落在黑石镇的兰鑫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皋兰县认定的“千人就业基地”,响应国家精准扶贫号召,吸纳周边剩余劳动力,让乡亲们“家门口上班、家门口挣钱”变成现实。
李继兵、张永忠等1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552名群众看到了希望。他们经过业务培训后,穿上工作服,走进了企业车间。现在,李继兵在兰鑫干了三年多,从每月的4000多元,干到了现在5000元左右。后来媳妇也来到这家公司,夫妻每月收入近万元。这几年,李继兵给家里修了房子,置办了家具,在公司里还当上了火切班(钢厂的一个工种)班长,他打算在这儿长期干下去。
老张,在兰鑫是装卸工,已经有五个年头了,每月有5000元左右收入,现在老张两口子都在这家公司上班。说起生活变化,老张笑着说,现在家里变化大得很,买了十几万的车,开车上下班,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2018年10月,兰鑫设立了扶贫车间,及时和当地政府以及帮扶单位接洽,根据个人意愿,吸收建档立卡户,通过岗位培训、上岗跟踪,开展技能指导……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有了稳定收入,从根本上地实现了脱贫。
今天,和李继兵、老张等一样的建档立卡户,在这片贫瘠的土地,看到了希望,以前漂泊的生活变得遥远、再遥远。山还是那座山,而他们却成了工人,买了汽车、修了房子……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谯喜龙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5月22日【图片新闻】文县举办2020年精准扶贫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班
- 2020年05月13日武山:铺好就业路 脱贫有保障
- 2020年05月07日甘肃省积极推进退役军人复工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