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青山绿水织锦绣 甘肃省全力以赴坚决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2020/06/05/ 04:3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焦旭周

  一泓碧水绕城郭

  绿水绕城郭,清风拂面来。这是生活在我省的每一个人的切身感受,市民在朋友圈里晒的美景越来越多、获点赞也越来越多便是最好的佐证。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统筹加快工业企业、城镇生活、农业农村、船舶码头等重点领域污染治理,为广大群众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并走出了一条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共赢的发展之路。

  为破解水污染防治难题,我省扎实开展了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按照“划、立、治”的原则,全面排查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环境违法问题,全省45个地市级和111个县级地表水型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已全部完成整治。启动“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排查工作。督促市州政府所在区(市)建设“双水源”。

  同时,针对渭河、马莲河、蒲河等流域断面水质不能稳定达标的问题,我省加强水质目标管理,并及时向有关市州政府发布预警,按照“查、测、溯、治”的工作思路,全面分析排查水体恶化原因,研究制定了河流水体断面控源减污达标整治工作方案,督促指导地方科学开展污染综合治理。2016年以来,争取中央水污染防治专项资金21.55亿元,推动黄河干流、渭河、泾河、葫芦河、大夏河、洮河、马莲河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和部分地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程等135个水污染防治项目落地实施。

  此外,全省18条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17条已完成整治,兰州市大砂沟已完成整治工程。有序开展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及污染现状调查,初步梳理形成黄河流域控制单元入河排污口清单,初步建成污染现状电子平台展示系统,统筹推进黄河流域系统性治理,努力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岸绿、景美、业旺,真正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经国家生态环境部考核认定,我省已连续4年通过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考核,考评结果名列全国前列。2019年,全省38个地表水国家考核断面中,达到或优于Ⅲ类的断面36个,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为94.7%(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无劣V类水体断面。其中:黄河流域的黄河干流、洮河、大夏河水质由Ⅲ类改善至Ⅱ类,渭河、泾河、湟水等河流水质由Ⅳ类改善至Ⅲ类,马莲河水质由劣Ⅴ类改善至Ⅳ类,葫芦河水质由劣Ⅴ类改善至Ⅲ类;西北诸河流域的黑河、疏勒河及其支流稳定达到Ⅱ类,石羊河由Ⅳ类改善为Ⅱ类;长江流域的嘉陵江、白龙江及支流稳定达到Ⅱ类。18条地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基本完成整治。17个重点监管地级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有16个达到水质Ⅲ类目标要求。35个地下水国考点位极差比例为5.7%(优于国家考核要求25.7个百分点)。

  一方净土安民心

  土壤是筑牢公众健康和人居环境安全的首要基础,其质量状况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近年来,我省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扎实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持续强化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农用地分类管理,加强危废规范化管理,有序推进土壤污染防治,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有效防范土壤环境安全风险。

  一抔土,关系着家家户户的米袋子、菜篮子、水缸子。近年来,我省制定实施了《甘肃省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方案》,全面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基本查明我省农用地土壤污染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有序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建立1609家企业“一企一档”电子台账,完成1634个地块空间信息整合,筛选确定303个初步采样调查地块,2020年底完成调查,基本摸清我省工矿企业土壤污染底数。

  防范土壤污染环境风险方面,我省筛选确定了170家省级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并实施年度动态更新,由地方政府与企业签订责任书,加大日常环境监管,督促企业开展自行监测;截至2019年底全省排查确定了104个疑似污染地块和24个污染地块,发布了《甘肃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第一批)》,强化污染地块环境风险管控。

  推进重金属污染防治方面,我省组织开展了全省涉重金属行业企业全口径排查,发布《关于在矿产资源开发活动集中区域执行重金属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在白银市白银区、金昌市金昌区等8个重点区域实施特别排放标准;督促有关市州制定实施涉镉等重金属污染源排查整治方案,努力切断镉等重金属进入农田途径;不断强化固体废物环境监管,持续打击进口“洋垃圾”,组织开展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整治,持续强化危险废物规范化考核,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

  推动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方面,我省印发和出台了相关政策、办法,积极推进34个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技术应用试点项目实施,积极探索和总结符合我省实际的土壤污染治理技术路线和管理模式。

  通过努力,全省土壤环境总体安全可控,未发生重大土壤污染环境事件和农产品质量超标事件,有力保障了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一次攻坚克难的“全体检”

  借着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东风”,我省通过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来推动地方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同时,给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来了一次攻坚克难的“全体检”。

  近年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甘肃生态环境保护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汲取祁连山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教训,不断推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全力推进祁连山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先后制定出台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矿业权分类退出办法、水电站关停退出整治方案,保护区内144宗矿业权全部分类关停退出,42座水电站全部完成分类处置,25处旅游设施完成差别化整治。大力实施祁连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项目,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国家公园管理体制初步建立。经过艰苦努力,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

  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督察工作,党政主要领导赴一线调研督办群众身边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情况,积极推进边督边改。一场直面群众关切、立行立改的“主动战”全面打响,一批群众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得到解决,一批整改不到位甚至污染反弹的问题得到查处,一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得到及时纠正。

  截至目前,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62项整改任务中47项已完成整改,1984件信访件已办结1978件,办结率99.7%。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通报的2个典型案例整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交办的2643个信访问题,已办结2278件,阶段性办结315件,办结率98.1%。

  一首管理有效的“生态歌”

  环境污染防治,是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省着力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让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

  良法善治,不断加强生态环保法治建设。修订《甘肃省环境保护条例》《甘肃省石油勘探开发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兰州、武威、定西、白银、甘南等地分别出台5项地方性法规;发布实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等5项甘肃省地方标准。积极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全省共开展12例赔偿案件,结案3件,已进入磋商程序7件,涉案金额9900余万元。

  利剑出鞘,有效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全面推行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依法打击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开展执法大练兵和比武竞赛活动,着力提升执法队伍能力水平。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运用,在认真开展日常监管的基础上,针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组织实施专项执法行动。2019年,全省共施行政处罚案件1417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配套办法得到有效应用,实施查封扣押案件183件、限产停产案件80件、移送行政拘留案件55件、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0件。

  一网统管,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基本建成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地表水环境监测网、土壤环境监测网、噪声环境监测网、辐射环境监测网、污染源监测网、预报预警监测网,生态状况监测网、应急监测网正在加快建设。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建设进入实质性阶段。开展全省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组队参加全国大比武,全省监测技术队伍进一步得到锻炼。

  绿色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重大课题研究和实践创新。张掖市在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建设进程中,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一园三带”造林绿化示范等项目落地实施,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成效得到新突破。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以保护家园为己任,不畏艰难,接续奋斗,经过多年的治理,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同时,积极开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建立“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构建“防沙治沙、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的沙漠生态经济产业体系,走上“以农促林、以副养林、以林治沙,农林牧副多业并举”的发展新路。张掖市和古浪县八步沙林场分别获得第三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

  “五大行动”擦亮生态底色

  绿色发展崛起已凝聚为省委、省政府的坚定发展意志,是省委、省政府坚决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的鲜活实践。

  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我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一步一个脚印勇毅前行,把人民群众所需所盼的生态美,铺陈为现实的最美风景。同时通过推动“五大行动”,不断改善环境质量,让天蓝水绿、土净景美。

  推动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基金投放,全面落实领导包抓责任制,不断培育壮大十大生态产业。一季度,全省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365.6亿元,增速比地区生产总值高0.2个百分点,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19.2%。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借助无人机航拍和卫星遥感排查技术,累计清理整治垃圾堆积点61230处,累计完成2117个建制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创建“清洁村庄”5000个,改建新建农村卫生户厕55.73万座,76.7%的行政村建成卫生公厕。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4.5%,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75%,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废弃物处理利用设施配套率达92.44%,废旧农膜回收率达81.72%,肥料利用率达39%,农药利用率达40.06%。

  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工作的通知》,推进全省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两当县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试点,建设生态保护红线省级监管平台。在兰州、庆阳、酒泉等市(州)建成3个省级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配套成立了3支救援队,安排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启动其他11个市(州)和兰州新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同时还开展了化工园区有毒有害气体环境预警体系建设试点。

  强化生态环境督政督企。截至4月底,全省共立案环境行政处罚案件136件,拟处罚金额1419.28万元。在严格环境执法的同时,积极帮助企业复工复产,将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有机融合,实施分类监管。

  开展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统筹推进祁连山片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综合治理,实施林草植被恢复、矿山环境治理、防风固沙造林、水环境保护治理等项目,140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对取得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露天开采矿山,按照绿色矿山建设标准严格管控,全面推行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开采和绿色矿山建设;对存在违法开采、破坏生态环境、乱采滥挖和污染治理不规范的部分露天矿山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督促企业整治。此外,持续开展了国土绿化行动,2019年全年,全省造林475.65万亩,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35.9%,人工种草350万亩,落实草原禁牧1亿亩,草畜平衡1.41亿亩,全省草原植被盖度达52.9%。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坚守在生态环境保护最前线的铁军先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上作出更大的成绩,努力让生态环境的“高颜值”和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同步实现。

首页  上一页  [1]  [2]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