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脱贫攻坚现场会】橄榄树:绿了山 富了民

 2020/06/08/ 21:29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陈多

油橄榄加工厂的工人在挑选橄榄果。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多

  六月的白龙江两岸,带着群众脱贫致富希望的橄榄树在绵延三十多公里的山坡上纵情生长。

  山脚下,在祥宇油橄榄生态产业园,公司产业合作部负责人介绍说,“油橄榄进入丰产期,按照与农户签订的收购协议价每公斤8元,一亩年收入可达1万元。此外,油橄榄因无法食用鲜果且必须24小时内加工,因此只能就地加工。有加工就有税收。”

  诚如这位企业人士所言,油橄榄产业是政府、企业、农户多方都受益的朝阳产业。

  陇南市武都区,中国油橄榄的一级适生区。自1964年周恩来总理在云南海口林场栽下第一棵油橄榄树后,历经50年,油橄榄在我国的发展一波三折。当大多数种植区停滞不前时,武都区却一枝独秀——基地面积、鲜果产量、初榨油产量和经济效益均居全国第一,显现出巨大的比较优势。

  为了让这项“舶来”的产业在陇南落地生根,市区两级组建了专门工作机构,常年主抓引种试验、良种繁育、规划建园、栽培管护等工作。同时,出台利好政策,鼓励能人大户流转土地、集中经营,大面积栽植油橄榄,实现了适生区全覆盖。

  召林良种苗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年来通过推进油橄榄示范园建设,油橄榄产业经济效益显著提升。“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目前全村油橄榄种植面积突破了200亩,油橄榄果子年产量达到10吨。”合作社负责人谈召林说。

  据了解,像谈召林一样的大户共种植橄榄园210处3.5万亩。而当地整流域开发,连片栽植橄榄园达170处41.29万亩。

  油橄榄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规模化的基地建设,也离不开“领头羊”的示范带动。近年来,陇南大力支持企业、种植大户和农户组建油橄榄产业协会,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协会+合作社+贫困户”等模式,加快油橄榄产业基地建设、低产园改造、精深加工和产销对接。

  满目青山终于变成“绿色银行”。目前仅武都区就发展油橄榄49万亩、1320万株,惠及22个乡镇、21万多人。油橄榄主产区的159个贫困村4.42万贫困人口通过种植油橄榄实现了脱贫目标。

  长期以来,如何将油橄榄从农林产业升级为生物产业,如何将油橄榄的效益从树叶到鲜果再到果渣挤干榨尽,一直是陇南油橄榄从业者孜孜以求的。

  陇南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土办法”与“洋技术”相结合,“种植户”与“加工厂”相结合等办法,开展了科技培训、高接换优、产品研发等工作。

  在科技引领下,油橄榄产业焕发了蓬勃生机。截至目前,配套建成了16座油橄榄系列产品加工厂,日加工能力1100吨。研制开发出橄榄油、保健橄榄油丸、系列化妆品、油橄榄茶、橄榄酒、橄榄罐头、橄榄叶有效成分提取物、橄榄果食品、橄榄菜等9大类、50多个产品,在各类展会上荣获72个奖项。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又新建了7条橄榄油生产线,有效缓解了橄榄鲜果收购加工难题,全年鲜果产量3.8万吨,初榨油5700吨,综合产值达到16亿元。

  不仅如此,高标准打造油橄榄产业带,让曾经的荒山荒坡重新披上绿装,极大提高了森林覆盖率,有效减少了水土流失,为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发挥了积极作用。

  快速发展的油橄榄产业在陇南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赢。油橄榄真正让近30万农民“动”了起来,让陇南特色产业“火”了起来。

  据介绍,今后市区两级还将把发展油橄榄产业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深入谋划油橄榄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使其成为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山区脱贫致富的“金橄榄”。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