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忙在脱贫攻坚第一线
——记榆中县园子岔乡青碾村第一书记于少康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 砚 通讯员 武天东
盛夏七月,榆中县园子岔乡青碾村层层梯田绿浪浓浓,满目青翠;蔚蓝的天空下,一片片橘黄色的百合花盛开正旺,花香扑鼻;新修的柏油公路上车辆穿梭,农民们在田地里忙碌着,处处生机盎然。2019年底青碾村实现整村脱贫,彻底甩掉了“穷帽子”,如今成了远近闻名的百合产业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这背后离不开一群帮扶干部的身影,于少康就是其中之一。
青碾村所在的园子岔乡是榆中县北山最偏远的一个乡。2018年受兰州市自然资源局委派,兰州市不动产登记事务中心青年干部于少康来到青碾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他将2岁多的孩子托付给年迈的父母,带着满腔热情,奔赴脱贫攻坚第一线。
于少康和村党支部书记金爱余、帮扶工作队队员们第一时间入户走访村情民意,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挨家挨户与老百姓促膝交谈,宣传脱贫攻坚政策。于少康随身揣着一个小本子,村民家庭情况和存在的困难、哪里的路需要修整、谁家的危房需要改造,都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三年来,他扎根泥土,从农村工作的“门外汉”变成了全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带头人”。
于少康了解到村里张玉文老人孤身一人、身体患有残疾,他多方协调联系,在乡政府和帮扶单位帮助下,给张玉文老人翻修了房子,配了新电视机、新床,接上安全方便的节能电炕板,老人随时都能睡上热炕,过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张玉文逢人就说:“我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要感谢党的扶贫好政策,要感谢省城来的于队长对我的照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为了让村里群众多一份致富产业,于少康与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次走访周边村社,选产业,找模式,引导村民由传统种植小麦、豌豆向百合、药材等经济作物转变,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把百合作为扶贫产业大面积推广种植,全村形成“党建引领、能人带富、群众想富”的致富氛围。
目前,百合种植成了全村的致富首选项目,家家参与、户户种植,百合面积超过4000亩,全村规范运营的百合种植专业合作社2家,1家保鲜库,年百合产值超过1000万元。随着百合产业链的进一步延伸,群众的钱袋子鼓了起来,如今全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0439元。青碾村获得“榆中县产业发展红旗村”荣誉称号。
为夯实村里基础设施,于少康与村“两委”四处跑项目、找资金,硬化修整村路、接通自来水、修整村民文化广场、改造危旧房屋等,改善了村容村貌。如今,村道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一盏盏新式路灯照亮了乡村的夜晚。村里进行农村“厕所革命”,155户群众有了干净整洁方便的农家厕所。2019年村里实施引洮自来水入户试点工程,敷设管道实现村域全覆盖,群众喝上了安全放心水。全村拆除残垣断壁300多平方米,建立保洁队清理村社道路,青碾村2020年初被确定为全县“美丽乡村”示范点。
如今,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水泥路通村到户,层层梯田环绕着一座座大山,满山遍野都是艳丽的百合花,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忙碌的身影,健身广场上传来村民们的欢声笑语,一幅和谐优美的乡村图景跃然而出,而于少康和帮扶干部们,依旧奔忙在这片土地上。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7月28日“决战脱贫攻坚、书写陇原巨变——新时代乡村题材文学创作” 甘肃省作协开展主题采访活动
- 2020年07月24日暑假里,大学生化身“网络主播”助力脱贫攻坚
- 2020年07月24日变“输血”为“造血” 平凉市崆峒区扶贫车间助力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