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杂粮”成致富“大产业”
平凉日报记者 王宝军
走进静宁县三合乡小杂粮扶贫车间,工人有序的操作忙碌着,一桶桶原汁原味的胡麻油码在了仓库,一袋袋包装精致的有机绿色杂粮在流水线上加工了出来。
“三合乡素有种植小杂粮的传统,2018年建成集农产品深度加工、包装、销售,冷链储藏、电商经营为一体的润民小杂粮加工基地暨扶贫车间,成立静宁县润民农业产业开发公司,并创立‘高山有机、杂粮优品’的绿色认证品牌。”三合乡党委书记吕鹏介绍道。
三合乡改变了单一的种植模式,发展小米、杂粮面、亚麻籽油和糯玉米等小杂粮多元种植。同时,通过采取“乡产业公司+乡联合社+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带动贫困户订单种植、车间就业,多方增加收入,通过“小杂粮”链出脱贫致富“大产业”。
33岁的朱亚龙是三合乡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她在车间干了快三年了,“车间刚创建的时候,我就在这上班了。离家近,上班很方便,一个月能拿两千多,还能照顾到家里。”
住在新堡村的张常平家离车间10几公里,“我家离车间比较远,幸好车间提供住宿,也管一日三餐,一天上班能拿100块钱。”
据了解,该车间先后吸纳陪读家长等剩余劳动力165人就近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6人,实现务工收入60余万元。
“种谷子,能脱贫;小杂粮,可致富”。作为立乡产业,整体打造小杂粮生产基地,让小杂粮闯出“大市场”,现已成为三合乡上下的普遍共识。润民农业产业开发公司负责人田禾告诉记者:“我们靠政策支持,引导贫困户每户种植小杂粮5亩以上,扩大种植面积,现在全乡小杂粮种植达到1万亩。”
据了解,2019年,三合乡通过联合社和各村的种植合作社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从农户手中收购了200多万元的原材料。去年,张常平就将自家种的小杂粮卖给合作社,收入了7000多块钱,“今年种的8亩胡麻这几天已成熟可以收割了,6亩谷子再有一两个月也就能收了。除了留点自家用的,其他就全部卖给合作社了。”
在车间务工的朱亚龙自家也种植小杂粮,“去年,除了在车间的务工收入,种的小杂粮增加收入7千多元。今年又接着种了5亩胡麻,4亩谷子,还有5亩荞。”
车间负责人陈新龙告诉记者:“今年各种产品销售额已经达到了150万元。”
截至目前,该扶贫车间生产的特色农产品通过帮扶单位订单形式销售了180吨,在电商平台上实现线上销售220多吨,利用建成和加盟的实体店,线下销售120吨,共销售小米、杂粮面、亚麻籽油和糯玉米等小杂粮产品750余万元。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8月03日陈国龙的生态致富经
- 2020年08月03日小西瓜拓宽致富路 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创新种植模式促增收
- 2020年07月31日“小西瓜”成了“抢手货”——平凉市崆峒区四十里铺镇创新种植模式拓宽农民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