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沧桑巨变 饮水思源 全省58个贫困县脱贫攻坚成就巡礼】
决胜脱贫攻坚 走向小康大道
——漳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漳县乡村别样美丽。
党的十八大以来,漳县干群同心,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开展精细、精确、精微的绣花式扶贫。这组数据应当被载入漳县的历史:2013年底,全县有贫困村68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7万余人,贫困发生率为36.27%;至2019年底,贫困村减少到4个,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76%,实现了整县脱贫摘帽。秀美的武阳大地上,处处升腾着希望。
漳河两岸产业兴
产业乃脱贫之本。因地制宜,找准产业,就如行医把准脉,治病开对方。
武阳镇柯寨村村民蔺赛红从未想过,自己家里种了几十年的地可以租出去,在自个家地里务工还能领工资,“家里的十几亩地流转给合作社了,每年有数万元的分红,到社里务工,每个月还能领2400元左右的工资。”
蔺赛红所说的合作社是漳县江鱼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17年6月成立。合作社以每年每亩800元的标准从当地百姓手中流转土地,建设高原夏菜种植基地。
漳县海拔在1640米至3941米之间,由于海拔较高,蔬菜病虫害的发生率较低。全县年均降雨量500毫米,属湿润半湿润气候。这些得天独厚的气候和自然条件,为漳县发展高原夏菜打下了基础。
据武阳镇党委副书记黄小兵介绍,前几年该镇多是散户种植蔬菜,没有抱成团、形成规模,菜农收获后自行拉到县城去卖,价格不稳,群众收益也不稳定。
2017年,江鱼蔬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建设蔬菜生产基地,通过提供优良的种子种苗、技术支持等方式,保障了夏菜品质。此外,合作社新建4个冷库,开展订单模式种植,菜农不再担心销售问题。“蔬菜供不应求,在上海、苏州等南方城市的超市特别受欢迎。”黄小兵说。
近年来,扶贫产业在武阳大地落地生根。中药材种植、牛羊养殖、沙棘汁加工……通过产业带动,漳县实现了“造血式”扶贫,有效拓宽了群众的增收之路。据了解,2016年以来,全县累计扶持1.5万户6.3万贫困人口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产业不仅让漳县儿女向贫困挥手作别,更让他们迎来新发展,迈步走向小康。
山水欢笑人欢颜
漳县境内森林资源丰富,贵清山、遮阳山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漳县立足实际,推进旅游产业发展,让青山绿水,为群众带来红火好日子。
新寺镇党委书记霍立云介绍,该镇耕地面积有限,人均土地不足一亩,依托境内的贵清峡、植物园景区,发展生态旅游业,是兴镇富农的不二选择。目前,全镇扶持发展了60多户农家乐,植物园带动100多户群众增收。
贵清山镇安门村把建设美丽乡村与发展乡村旅游相结合,投入278万元建成4000平方米湿地公园,打造小景观3处,建成文化长廊2公里。行走时,村在画中,人在景中。
今年以来,全县完成文化旅游精准扶贫劳动力中式烹调扶贫培训50人次,累计举办培训班17期1600人次,成功就业1137人,带动群众增加劳务收入500万元。
漳县还着力挖掘弘扬千年井盐文化、汪氏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开发盐画、盐雕、武阳扇鼓等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特色,为漳县乡村旅游业嵌入文化灵魂。
吃水不忘挖井人
1998年始,全国妇联定点帮扶漳县。从北京到漳县,相隔千山万水,却挡不住妇联干部的一腔真情。 “大地之爱·母亲水窖”“春蕾计划”“母亲健康快车”……全国妇联带来了众多帮扶项目,漳县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走进漳县妇女儿童服务中心的大楼,这里有“贵清巧娘”展销厅、阅览室、培训室、扶贫车间等,总建筑面积841平方米。该楼由全国妇联援建于2000年,为全县姐妹提供了手艺展示、技能培训、就业增收等机会。
走上楼,巾帼扶贫车间里,所有的工人都在埋头工作,扶贫车间的业务主要以毛衣缝合为主。
放眼望去,“娘子军”中竟有一位男同胞,一招一式,一点不落后于姐妹们。“我叫李建民,公司成立之初我就来工作了。”他说,“当时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好,毕竟手工活是女同志所擅长的。打听了一下,说公司的活主要靠眼睛,眼睛好就行。”
原来,李建民因腿有残疾,多年来闲待在家,全家人靠妻子一人务工,收入微薄,成为低保户。现在,夫妻二人均在车间里工作,下班回家后,经常交流心得,二人的做工水平也日益提高。
在车间隔壁,有一间30平方米左右的“儿童之家”,放着书架、桌椅。寒暑假或周末期间,职工可以把孩子带来,写作业、做游戏,甚为放心。
在漳县脱贫攻坚中,全国妇联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说起全国妇联,每一位漳县人感觉如亲人般温暖。姐妹们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正是全国妇联的帮扶,使大家从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家庭主妇,变成了脱贫路上的生力军。
(漳县县委宣传部供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8月11日因地制宜兴产业——张掖市农业部门开展脱贫攻坚纪实
- 2020年08月11日古浪县“脱贫攻坚宣传周”活动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