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随笔】
难忘那一盘菜、一碗水
李近远
近20年的记者生涯,采访了很多人,见识了很多事。时过境迁、有些人和事印象全无,但也有些人和事记忆犹新。这些人和事,不尽然是全貌,更多是以非常细微的场景铭刻在脑海里。有一盘菜、一碗水,过了很多年,始终难忘。
一盘菜。2001年高考结束后一个下午,我从会宁县城出发,在便道、山路上蹒跚两个多小时后,晚饭时分,终于在一个小村庄的一户农家里,见到了一名考上省外大学的考生。之所以到他家采访,是因为家庭困难。很凑巧,第二天他就要去学校报到了。采访了一会儿,我突然想去灶房看看。进到光线昏暗、墙面也黝黑的灶房,支着大锅的灶台上放着一小盘菜。仔细一看,是包心菜炒肉臊子。孩子母亲告诉我,这是为即将离家的孩子特意准备的。刹那间,此前采访得知这个家庭变卖了所有粮食,借遍了亲戚朋友,就为凑够孩子学费的窘境,格外鲜明。
一碗水。2005年12月上旬,我到庆阳环县采访。当年这里遭遇连续14个月的旱情,北部山区很多地方颗粒无收。采访车在尘土飞扬的村道上艰难前行,来到甜水镇鲁掌村孙洼子组村民窦进全家。大旱之年,人畜饮水成了头等大事,村民们要花大价钱到镇里去拉水。水不贵,主要花了运费。为了省水,一家人除了上学的孩子,都不洗脸。我问窦进全,孩子是怎么洗脸的。他拿出一个白瓷碗说,用这个洗。看我疑惑的眼神,他略带尴尬地解释:用碗盛些水,把毛巾蘸湿,给孩子脸上擦一擦,就算洗脸了。水贵如油,这是再真实不过的写照。
转眼很多年过去,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大幅增强,大学助学金、助学贷款等制度建立起来,贫困家庭的孩子,再也不会因贫辍学。环县黄河水延伸乡镇工程投入使用,乡亲们喝上了黄河水,饮水条件显著改善。这两件让人心酸的往事,一去不复返了。这些年来,我一直关注家庭困难大学生救助,也关注环县的引水工程进展,想来应该和当时采访时留下的深刻印象密不可分。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不管到什么时候,都应当是新闻工作者关注的焦点。从宏观角度看民生,很可能是民生工程竣工、就业率又有增长、养老金再次普涨,重在政策取向,体现为金额、百分比等。从细微处看,民生就是一个个具体的人,一件件具体的事,一个个细小的变化,一点点温暖的感触,重在个体体验,呈现为得失冷暖、酸甜苦辣。作为记者,我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记录,把一个个普通百姓的故事报道出来,就是从最基础、最平实的角度,记录时代变迁,讲好民生故事。
心里想着百姓,记着民生,就会自觉地关注百姓冷暖。走得进群众家里,能坐在农家炕头,就会听到真切的感受。勤于思考、善于发现,就能发现细致的情景,微小的变化。讲好民生故事,说易行难,努力做好这些看似简单的事,其实是一名合格记者的必修课,也是让新闻有温度、有情怀的不二之选。
(作者系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8月15日【记者随笔】扶起来,就要自己往前跑
- 2020年08月14日【记者随笔】扶起来,就要自己往前跑
- 2020年07月24日【记者随笔】忘不了那些生动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