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黄土地上山楂红

 2020/09/06/ 15:50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崔银辉

乡亲们在千亩山楂产业园内劳作。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9月4日,记者随中宣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督战未摘帽贫困县”主题采访团走进通渭县常家河镇千亩山楂产业园。空中俯瞰,万山叠翠点点红。

  通渭县常家河镇的乡亲们从未想过,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黄土地还能种植山楂。

  今年57岁的王庄村村民马善平说,他小时候根本没有见过山楂,第一次吃山楂还是吃中药的时候,没有咂摸出什么味道来。

  和马善平一样,通渭县李家店乡祁家河村村民祁锦宏在20多岁时吃了一串冰糖葫芦,才知道山楂的味道。

  如今,初秋时节的常家河镇南河村千亩山楂产业园已红彤彤的一片,一颗颗圆溜溜的山楂果挂满枝头。常家河镇的乡亲们三三两两分布在园内,进行劳作。马善平也在其中。

  说起山楂产业园的建设,山楂产业园负责人常海增说,他和团队很是下了一番功夫,2019年开始规划论证,远赴山东考察。

  常家河镇平均海拔1590米,年平均气温7.4℃,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年平均降水量约为444毫米,种植结构单一,当地群众收入微薄。这里是否适宜种植山楂,大家心里没底。

  常海增请山东省林科院的专家来常家河镇进行评估,认定这里的土壤和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种植山楂。

  林科院专家的话让常海增和常家河乡亲们看到了希望。当年,常海增的公司从山东移栽过来5万株山楂树,填补了这片黄土地的“空白”。

  “山楂树刚移栽过来时,乡亲们都跑来看呢,以前没见过啊。这几天挂果了,还有人过来看山楂果。”马善平说。

  山楂树移栽过来容易,怎样使这一株株绿树苗“服水土”、让红果果变成“金果果”?

  “我们结合‘三变’改革,让这些山楂树具有‘造血’功能,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当地农户将1120亩土地入股到合作社,其中贫困户入股580亩,辐射带动121户贫困户,打造成大家眼前的这片千亩山楂产业示范园。合作社对入股农户按照每亩每年400斤小麦的价格进行分红,比如今年每户能拿到500多元。”常海增说,周边群众还可在山楂产业园内务工,一天能拿到100元左右的工资,全年大约带动200人就近务工。

  说话间,风从山屲那边吹来,山楂园内树摇风,绿叶婆娑。临近晌午,马善平手提推耙准备回家。在他眼里,这些小小的山楂果就是“定心丸”,老伴身体不好,自己也年近花甲,出去务工俨然不行,这个山楂产业园为他提供了第一份工作:“我一天的工资100元左右,有时候用我的三轮车拉东西,一天给400元呢,算下来,一年能拿到2万多元钱。”马善平告诉记者,以前家里的2亩地种些玉米、土豆等传统农作物,一年才有两三千元的收入。

  种山楂毕竟不同于种庄稼。常海增告诉记者,他们时不时请外地专家通过互联网进行远程指导,从种到收,每一个环节都不能与科学的种植和管理方法脱节。

  “接下来我们还要延长产业链。山楂有很多功效,可作代用茶。”在常海增看来,乡亲们辛辛苦苦种山楂,就要保障乡亲们收益最大化。而实现这一目标,只能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放眼望去,在山楂园内,山楂树间,一垄垄土地被打理得平平整整,高出地面约30公分。“这些地是用来套种草莓的。”常海增说,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利用好山楂产业园的空间。

  遥想来年,缕缕红色又将摇曳于这片黄土地上。

一棵棵红彤彤的山楂果为这片黄土地带来新希望。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崔银辉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