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老两口守着这个馒头店,守着这个家,日子肯定会越来越红火。”55岁的张平平在自己的馒头店忙碌着,老伴儿就在街边对面的幼儿园等着接孙子放学,说起搬进楼房的新生活,她满脸都是笑容。9月2日,白银市全媒体集中宣传讲好白银故事系列主题“宣传月”采访团来到会宁县钟鼓楼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在这个“特殊”的小区里,住的都是会宁各个村子的贫困户。
经营着小店,张平平(右一)现在的生活过得热气腾腾。闫琴雯 摄
张平平的老家在平头川镇柳树沟村,用她自己的话来讲,那里就是一个贫穷闭塞的山沟沟。“天不下雨就没有收成,雨窖里存不下雨水,连平日里喝口水都成问题。”说起从前,老人连连摆手,眼睛里闪烁着泪光。
看到有顾客上门买馍馍,张平平很快调整好情绪,手底下麻利地将打包好的袋子递给客人,笑容又重新回到了脸上。“现在,家门口医院、学校都齐全,再也不愁天不下雨怎么喝水了,自来水源源不断,口感还好。”她说,搬进新家后,吃住问题解决了,她和老伴儿开始琢磨,怎么把日子过的更加热气腾腾。
正好,小区里有店面,一家人决定“馒头创业”,这一干就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因为她家的馒头口感好,分量足,深受顾客好评。
“政府给我们补贴,住新房子我们自己只掏了一万块钱,好日子也得自己能经营得住。现在虽然每天揉面做馒头也挺累,但是我们老两口打心底里开心,充实。”张平平说,孩子们都支持老两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会宁县易地扶贫搬迁办负责人周彦龙介绍,扶贫搬迁就是要让老百姓搬得进来、住的下去,有技术的可以扶持他们开店创业,留守的老人、妇女等也能在公益性托底岗位上找到一份工作。
张亚军也是这个“特殊”小区里面的住户,没在小区安家的时候,他称自己在哪儿打工就在那儿租房,过着“流浪汉”的生活,虽然收入也不差,但是生活体验差的太多。
“2016年村里开始申报易地扶贫搬迁,我二话不说就报名了!”49岁的张亚军最近正在张罗大儿子娶媳妇的事。2019年8月份,他新房子钥匙一拿到手,大儿子就带着准儿媳妇回家看了一眼,眼看在自己家门口,日子也能过得红火热闹,原来在兰州打工的儿子儿媳这下在家乡彻底扎下根。
住在新房子里,张亚军每天的心情都很好,一曲秦腔吼出了对生活的希冀。闫琴雯 摄
“他们上班的地方离家就几分钟的路程,不去外面了,在家门口就能过好日子。”边亚军切了几盘当地的籽瓜激动地说,他和老伴儿住在新房里,有时候还会觉得自己在做梦,“梦不来这样的好日子。”说到激动处张亚军现场来了一段秦腔。
在会宁县钟鼓楼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像张亚军这样的家庭还有很多,他们都拥有了自己的幸福日子。
据了解,会宁县通过进城入园安置方式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2144户,10225位贫困户分别搬进钟鼓楼安置小区、天润嘉苑安置小区、郭城康园新城安置小区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
钟鼓楼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配套的幼儿园已投入使用 闫琴雯 摄
以钟鼓楼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为例,该项目总投资3.5亿元,按照群众“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小区周边配套建设了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确保安置户就学就医有保障、公共服务同待遇。同时,会宁县教育局配套出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户子女学前及义务教育阶段就学政策,妥善解决了安置户子女的上学难题。文/图 李果繁 闫琴雯(实习)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