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大棚里的“幸福时光” 兰州市红古区花庄镇特色产业掠影

 2020/09/08/ 09:34 来源:兰州日报 记者 谯喜龙

大棚里的“幸福时光”

红古区花庄镇特色产业掠影

村貌焕然一新

湟兴村党群服务中心

高产西红柿

西红柿丰收

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第六代新型日光温室大棚

  党员示范 群众致富

  初秋,来到红古区花庄镇湟兴村甘宪明的种植基地,在地头显眼的位置,立着一个党建宣传栏,上面写着“党建引领、党员示范、群众致富”的字样。

  农户甘宪明精心料理的“小时候的味道”设施生态采摘园,西红柿已经成熟,甘宪明正在大棚里忙碌着。这段时间,有很多慕名前来采摘的群众。

  “今年的水果、蔬菜销路很好,采摘的人也多,最主要的就是在产品品质上下功夫,让更多的人吃到‘小时候的味道’。”甘宪明笑着说。

  甘宪明是村上“寿光模式”产业发展示范户,从2017年开始,他通过争取政府政策资金扶持,发展设施农业,修大棚、建温室,夯实底子。现在,甘宪明在引进推广“寿光模式”中,建成第六代新型日光温室大棚6座,总占地6亩,示范栽培西红柿、火龙果、茄子、辣椒等农产品,增产增收,实现经济收入20万元。

  甘宪明在致富的过程中,带领村上的其他群众发展温室大棚,越来越多的人也加入到蔬菜、水果的种植当中。今天,在甘宪明的基地,总会看到前来学习、帮忙、咨询的群众,让这里变成了一个学习室。

  这些年,花庄镇为试点,推广“寿光模式”,打造富有红古特色的农业产业模式,在花庄镇大力引进推广“寿光模式”第六代日光温室、高架大棚,着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种植、新品种引进和休闲农业,使主导产业得以发展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脱贫攻坚成效进一步巩固,农业农村发展持续向好。

  村上有了产业 村容村貌发生了变化

  在红古区花庄镇湟兴村,走进邓玉花的家里,看到干净整齐的院子,宽阔的房子……

  今年62岁的邓玉花,在村里一边种着地,一边在村上的一家企业打工,每月可以领到1500元的收入,这样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邓玉花一边打理着院子中的花儿,一边向记者介绍情况,这几年村上变化很大,村子特别干净,她心情都好了,最主要的是她还有一份固定的收入。

  村党支部书记党仁强说,村上将环境卫生承包给了一家公司,这样村上的一些群众就在这家公司干活,可以增加收入,也可以为村上的环境卫生出点力。

  同时,在推进扶贫攻坚的进程中,湟兴村党总支探索实施“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助推全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鼓励农户转变思路,增强脱贫信心。

  党仁强说,虽然村上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多年来村民思想比较传统,以种植高原夏菜为主,转变农民种植理念还是最重要的内容。

  为此,湟兴村支部书记带领农业示范户赴山东寿光实地参观学习,借“四议两公开”契机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动员村民转变思路,全程参照“寿光模式”,建成高架棚32座,占地面积46亩;建成“寿光模式”新型节能温室2座,占地7亩,主要以种植高产西红柿、草莓、莴笋、芹菜、西葫芦等,带动村民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现在,湟兴村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是助力脱贫攻坚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抓手,通过这种模式的示范引领,不仅能有效改善贫困家庭的生活条件,增加贫困户的收入,而且可以推动合作社的规范化运行,提升村集体产业发展水平,创造更大的社会效应。

  2018年,湟兴村成立村集体全额控股的甘肃湟兴拓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019年村集体累计收入20万元。截至2020年6月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9.8万元。

  如今,走进湟兴村,整齐的巷道,一面面文化墙、休闲广场、干净整齐的农家小院……一张张新老照片之间,可以清晰地看到村子发生的巨大变化。

  今天,湟兴村以各种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进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和实施乡村振兴,正在吹响产业发展的“集结号”,演绎着从环境脏乱差向美丽乡村的“蝶变”。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谯喜龙 文/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