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践生动 让文明扎根
——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崆峒探索”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眼下,遍布乡村的政策宣讲、形式多样的积分兑换、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已植根崆峒大地,以各种方式融入百姓生活,逐步走深走实,推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平凉日报记者 魏丽 张继龙
“自从村里建设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对群众积极做宣传,引导大家抵制高价彩礼、喜事简办、提倡厚养薄葬。村民婚丧嫁娶办事,必须先签承诺书,酒水不能超过30元、烟不能超过10元,过事当天我们会派专人进行监督。”近日,走进崆峒区崆峒镇太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村红白理事会会长杨世忠向记者介绍。
作为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试点县(区),近年来,崆峒区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新推行“12355”工作思路(即围绕“强富靓高美”一个目标,聚焦“发力高质量、提升首位度”两个定位,构建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机构网络,采取“讲、评、帮、乐、庆”五种实践形式,推进新思想聚崆峒力量、新文化筑崆峒精神、新风尚展崆峒形象、新关爱扬崆峒风采、新技能提崆峒速度的“五新崆峒”建设),着力把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打造成离百姓最近、群众最喜爱的活动阵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切实可行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每次理论宣讲,村里文明实践站都是满当当的人,大家很爱听。我们还以巾帼家美扶贫积分超市为载体,开展环境整治、卫生改厕等活动,群众通过参与活动,获得积分兑换他们需要的生活用品,不仅培养了文明习惯,又让村民们凝聚一心。”说起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作用,四十里铺镇瑶峰头村党支部书记刘彩芬赞不绝口。
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崆峒区统筹运用乡镇文化服务中心、便民服务站等各类阵地,汇集文化馆、图书馆、农家书屋、乡村舞台等教育资源,建立了20个文明实践所、215个文明实践站,把活动阵地延伸到田间地头、居民院落等生产生活一线,实践广场、主题景观、“好人长廊”等星罗棋布、遍布城乡。
今年以来,崆峒区先后在四十里铺镇、白庙乡等乡镇开展健康义诊、文化惠民演出等集中示范活动8场(次);组织区“百姓宣讲团”常态化理论政策宣讲活动140余场(次),政策宣讲、精神扶贫、移风易俗、疫情防控等志愿服务活动4100多场(次),服务群众12万人次,党员干部走乡村、入农家、到田间,把贴心服务送到了百姓身边。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到哪里。“家里经常是我一个人,社区对我好得很,不光经常问候,还来给我打扫卫生,我高兴得很。”新民路社区志愿者无微不至的照顾让81岁的居民尹常杰倍感温暖。
在崆峒,由党员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医疗、科技等1.2万多名志愿者组成的900余支志愿服务队,涉及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服务、科普科技、健康服务、帮扶关爱等多个领域……党建+志愿、扶贫+志愿、文化+志愿已成为文明风尚的代名词。
相关新闻
- 2020年09月01日激活文明实践铸魂育人的“精神基因”——嘉峪关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纪实
- 2020年08月21日迈步新时代 涵养新风尚——定西市安定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见闻
- 2020年07月10日武威民勤被确定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 鲜活“德治”经验解决农村道德领域诚信缺失
- 2020年07月09日金昌被中宣部确定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工作重点宣传对象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