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贫困决战
——镇原县脱贫攻坚纪实
镇原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带动群众致富
镇原突出发展鸡、牛、果、劳四大主导产业,养鸡成为财政稳定来源。
镇原妙丽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香包能手通过制作香包获取劳务报酬。
群众通过养兔这种投资小见效快的方式致富。
平泉镇境内苹果企业里当地农民在分拣苹果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记者 薛巍敏 刘华东/文 曹志政/图
打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深度贫困地区非常关键。
作为国扶贫困县、革命老区县、也是全省23个深度贫困县的镇原县,5年前精准识别深度贫困乡镇1个、贫困村120个,其中深度贫困村80个,贫困村占行政村总数的55.8%。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23万人,贫困发生率36.21%。这一个个数字犹如一座座横亘在镇原干部群众奔向小康路上的天堑壕沟。
脱贫攻坚,势在必行。去年以来镇原全县上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紧盯深度贫困乡村,全力决战脱贫攻坚,实现稳定脱贫3.91万户15.95万人,贫困村退出107个,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5%,这里迎来了改革开放以来再一次历史性的跨越和巨变。
行百里者半九十。13个村3195户8570人未脱贫,实现整县退出镇原还需要做大量细致的工作,在脱贫攻坚这个主战场上再无任何退路,必须坚决打赢。
产业旺 收益好
入秋后的镇原县已进入收获的季节。在镇原海越农业有限公司的果园内一片忙碌的景象,来自平泉镇黄叉村的建档立卡户王华琴正在和同村的村民采摘苹果。
“果园离家很近,走路十来分钟,除了下雨天,这几个月每天来这里都有活干,一年下来收入一两万不成问题。”王华琴一边熟练地分拣苹果,一边告诉记者,过去因为要赡养家里的老人,全家只有丈夫一人外出务工,现在自己也能帮家里分担经济压力。
镇原县海越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晶告诉记者,镇原处在世界苹果优生带的核心区,甚至海拔更高、品质更优,深受上海、浙江等地消费者的欢迎。作为一家母公司在陕西的企业,经过多方考察最终决定将基地安置在镇原,正是看中了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也希望在这片土地和当地村民能够互惠互利。
记者了解到,果园建成后除了务工的收益,海越公司还通过土地流转每年向村民支付最高800元每亩的费用。
如今镇原县先后引进陕西海升集团、庆阳北国春、庆阳居立等8家企业,建成高标准矮化密植示范园2.3万亩,扶持甘旭、净富等28家合作社建成标准化示范园1.7万亩,能人引领大户建成10亩以上果园大户1548户,2.18万亩。截至2019年底,全县果园累计留存面积12.57万亩,其中挂果6.64万亩,年产量15.6万吨,产值7.3亿元。
镇原县委书记毛鸿博说:“鸡、牛、果、中药材是适合镇原基本县情的农业四大支柱产业。” 养牛产业的大力发展成为镇原群众近年来致富的一大支柱产业。
庆阳牧华生态农牧有限公司是镇原最大的养牛基地,记者见到养牛场场长王双亥时他正在查看新生牛犊的健康情况。王双亥告诉记者:“我们这现在每年能出栏繁育牛400头左右,提供给周边村庄的农户养殖,并且进行养殖技术指导和介绍销路,按照现在的市场行情,养殖好了每头纯利润三四千不成问题。”
王双亥认为,养牛这一行只要用心做肯定能赚到钱。下一步,王双亥想要建立起全县的肉牛医疗救助保障体系,购买专业动物急救车辆,解决养牛户的后顾之忧。
镇原县畜牧兽医局畜牧站站长张银全说,县城南部以平泉、中原、新城、郭原4个乡镇为主,依托现有肉牛成功的养殖技术和圈舍等基础条件,突出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北部以殷家城、三岔、方山等7个乡镇为主,突出规模户建设,整村整区域推进,通过三年的发展,到2022年力争肉牛产值达到50亿元。
除了传统的养殖业,镇原县也积极探索新兴特色养殖。方山乡贾山村,一个被深山围困的小村。全村302户、1324人,贫困发生率曾经高达53.25%,传统养殖近年来改变了这个村的面貌。
“肉兔养殖是个短平快、无人畜共患病、成本投入低的产业,一只母兔一年可以繁殖50只肉兔,一只肉兔行情好时纯利10元,一年一只母兔就可以带来500元收入。”天津市静海区在镇原县挂职干部张俊荣说,经过多方考察,静海区把肉兔养殖作为重点帮扶产业,筹资80万元建起了万只肉兔养殖合作社及饲料加工车间,并购进基础母兔1000只。
贾山村贫困户杨明世懂养殖技术,被聘为合作社的肉兔饲养员。他饲养兔子很精心,干得很起劲儿。“没有天津人民的支持,就没有我现在的生活,每月到手的2500元固定工资中,有1500元是天津企业提供的公益岗位补贴,脱贫没有问题!”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镇原县委书记毛鸿博提出,要拉开架势构建产业体系,突出发展鸡、牛、果、劳四大主导产业,让养鸡成为财政稳定来源、养牛成为群众收入来源、苹果成为农村兴旺通道、劳务成为农民增收渠道。
新居美 就业稳
8月30日,县城不时下起毛毛细雨。来到镇原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惠达家园刘香丽家,她正准备着自己身份证、户口本、培训证。
“听说社区扶贫车间在招工,我要拿着我的证件去跟社区工作人员协调一下,看能不能把我招上。”原本在深圳打工的刘香丽,今年因为自己的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出于生活成本的考虑,最终还是选择到镇原县,如今没有了务工收入的她对这一份工作充满憧憬。
“扶贫车间主要是为了解决惠达家园劳动力的,你不用担心,我们招工的时候会优先考虑。”惠达家园社区人员耐心地为心急如焚的刘香丽解答到。
惠达公司副总经理樊永军表示:“惠达家园小区搬迁的贫困户有1091户,为了让他们有一个稳定的后续产业收入,政府建办了扶贫车间,解决他们后续就业。目前招商三家,能解决200多人的就业,周边还有圣越农牧有限公司,能解决2000多人的就业问题,就是为了让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让他们有一份固定的收入,让他们每一个家庭学会一个技能,致富一个家庭。”
镇原全县有70%的人口居住在沟、湾、梁、峁、掌等立地条件差、基础设施滞后、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域,就地脱贫难度大。易地扶贫搬迁就成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按照“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目标,目前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任务和配套设施扫尾工程已全部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搬迁群众基本入住。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易地搬迁贫困人口“挪穷窝”“拔穷根”“换穷业”,逐渐摆脱贫困、安居乐业。
马渠镇景塬行政村赵山自然村的贫困户张建业因病致贫,家庭三口人,母亲患有高血压、心脏病,他自己2003年也得了心脏病,就剩妻子一个劳力。沉重的压力让这个纯山区家庭陷入困境,改变居住条件有心无力。在征求张建业个人意愿后,马渠镇政府给他申报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让他在县城惠达家园拥有了一套宽敞舒适的 房子,装修得很好,甚至置办了部分生活用品,可直接入住。
“出门、吃水、上学、看病,在山沟里生活没有不难的。”张建业坦言,一年前全家人还住在山沟里的几孔窑洞里,搬出山沟是几代人的梦想。
同样,2019年这件喜事落到了段淑娟家。段淑娟说:“一出门,路是平平展展,买东西不用走几十里山路了,学校、医院就在马路对面,打开水龙头哗啦啦就有自来水,做饭告别木柴用上了西气东输的天然气,院子里就是工厂,太安心了!”
对于深度贫困自然村,要想从根本上改变面貌,仅靠一般常规的扶贫措施见效慢、成本大、效果差,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移民搬迁。镇原县采取行政村就近安置、新建小区和集中供养安置、分散安置等方式,宜迁则迁、宜散则散、宜并则并,多渠道开展易地扶贫搬迁。据悉,“十三五”期间,镇原县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总投资10.25亿元,建设80个安置点,建设任务全部完成,搬迁入住4128户17579人,入住率100%。
此外,镇原县还立足各安置点的实际情况和地域优势,有针对性地培育引进了种植、养殖、光伏发电、扶贫车间等一系列特色增收产业,在县城和小城镇大力发展个体经营、小微企业、电子商务、第三产业、劳务经济等业态,鼓励群众就地务工,增加收入,“菜单式”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易地扶贫搬迁工程项目的实施,真正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解决了偏远山区“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难问题。
现在,越来越多的镇原人实现了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的转变,自主探求脱贫致富的路子,作为一个劳务大县,镇原通过多年努力,大多数务工人员已找到了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镇原护工”、“红杏之乡、家政巧妇”已形成规模巨大、收入稳定、信誉良好的劳务品牌,在京津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据了解,截至今年8月30日,镇原全县劳动力输转超11万人,其中已输转贫困劳动力55525人,占贫困劳动力总数的53.5%。目前已有15000多名在京务工人员通过参加各类培训学习拿到了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育婴员、保育员、初级护工资格证,走上了全新的人生道路。
面貌新 动力足
要想富口袋,必先富脑袋。只有解决了群众思想观念落后守旧的问题,才能真正激发群众发展内生动力。近年来,镇原县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新风尚、凝聚正能量,把推动移风易俗作为“精神扶贫”的重要举措,综合施策,长效整治,探索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大力开展志愿服务,多管齐下强化“造血”能力,坚定不移拔出思想“穷根”,激发了群众主体活力和脱贫攻坚内生动力。
在平泉镇,当地探索建立“百姓宣讲团”,选聘农技能人、致富模范、新乡贤为讲解员,为村民分析讲解农村发展机遇、惠农政策,传授养殖种植“土办法”、赚钱致富好经验,达到了承古风、树新风,以“扶人”助推扶贫,以人的“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目的。
2013年,平泉镇42岁的白静红自学考上了甘肃农业大学,成为让农民服气的“能人”,也成为“百姓宣讲团”的一员,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想把自己的收获分享给村民。“让农民愿意听课、喜欢听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切合农民的需求,还要用农民的话讲出来,讲得通俗通透、直白鲜活,这样政策才能真正被群众‘消化’。”
文明实践提精神。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试点建设为契机,镇原县组建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93支,设计服务项目6大类52项,开展“移风易俗四到四进”“情暖敬老院”“邻里守望”等文明实践活动54次。成立了镇原县婚恋服务中心,在各乡镇建立婚恋服务站,先后举办集体婚礼3次、单身青年联谊活动7次,为适龄青年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
读者集团在镇原县庙渠镇开展结对帮扶以来,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实施读者乡村文化驿站、“读者光明行动”、书画展览、名师进校园、教育培训等扶志扶智一系列文化扶贫工程,为贫困群众送去精神食粮,拔掉“思想穷根”,激发脱贫勇气,增强自我造血能力。
庙渠镇店王村驻村第一书记朱黎明经常把村里的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指导他们读书,引导他们用笔去表达内心,描绘世界,孩子们总是期待着去参加朱叔叔的“读书沙龙”。
“文化的力量似乎并不足以立竿见影,但没有群众自身的觉醒,扶贫的效果恐怕也有限。帮助孩子们进行文化教育和精神塑造,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帮扶才能起到源远流长的效果。”朱黎明说。
上肖镇青寨行政村陈孙自然村村长陈辉自觉践行文明新风,嫁女儿时收了6万元礼金,在县上的规定限额之下,成为村上移风易俗的先进典型。
众多群众性实践活动是文明新风的一个缩影,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镇原,正在为彻底脱贫而发起决战。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9月15日【反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宁县“脱贫攻坚宣传周”发布活动暨主题成就展在当地引发热烈反响
- 2020年09月14日好产业+好干部 让榆中北山村民走上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