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浪费可耻 节约为荣】一粒小麦的生命之旅——小麦种植加工储销到面食制作餐厨回收过程全记录

 2020/09/17/ 04:5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文 洁 顾丽娟

【浪费可耻 节约为荣】

一粒小麦的生命之旅

——小麦种植加工储销到面食制作餐厨回收过程全记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文 洁 顾丽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春种、秋收,夏长、冬藏。从播种到收获,从加工到餐桌,再到变成生物能源回归大地,小麦完成了它简短而平凡的一生。无数粒小麦,积少成多,养育亿万人民。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从一粒粒小麦,变成我们一日三餐当中的各种美食,你可曾想到,其中有春寒料峭中的播种,还有暑热如蒸时的劳作?小麦金黄,闪闪发光,每一粒粮食,都是劳动人民辛苦劳作的结晶。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充满着劳作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只有从粮食收获、仓储、运输、加工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做好减损工作,全链条节粮,才能让每一粒小麦都圆满地完成它的生命之旅。

  一位农人的劳作

山丹马场组织机械收割小麦。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 超

  从皋兰县城出发,向北55公里,就到了黑石镇石青村。走进村民梁通海家,他正在将今年收获的小麦装袋,一袋袋码放整齐。

  “一袋50公斤,今年一共留了1500公斤小麦,一部分是来年的种子,其余的自己吃。”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梁通海言语间充满丰收的喜悦。

  从春分到霜降,跨越14个节气,历时近8个月……梁通海和妻子杨幸香日夜操劳。

  “两头尖尖肚扁圆,一年出去八个月;待客送人全是俺,谁知俺的冷和热?”梁通海说,这是一个关于小麦的谜语,却也暗指庄稼人的劳苦。

  “3月10日春分那天开始下地。先打地,犁一遍地,用磙子把结块的土疙瘩压碎,将龟裂的土地压平,平均下来一天能平整一亩地。平完土地,捂几天等着土地返潮。”梁通海说,在正式播种前一周左右,为防止麦种发芽时受到害虫侵袭,会先进行施肥。然后,他们开始了最关键的工序——播种。

  “大概在2010年左右,陆续实现机械化播种,用手扶拖拉机或者四轮拖拉机牵引播种机,一个人开拖拉机控制方向和速度,一个人往播种机斗子里添种子,还要一个人拔杂草、观察麦粒下落的情况,对一些边边角角的地方进行补种,尽可能保证每粒麦种埋入土中。”

  梁通海告诉记者,机械化播种平均一天可播种10亩地,如果是传统耕种,3个人加一头骡子,平均一天播种3亩地。

  播种工作通常在清明节前结束。经历了一步步辛劳的工序,一粒粒带着农民希望的麦种开启了生命之旅。

  “这之后,就是等出苗的过程,如果遇上雨天,土地容易板结,要随时松土。”

  4月15日左右,开始锄草,浇头水。

  5月10日左右,浇二水,同时开始防治病虫害。

  “放水灌溉的时间并不固定。家里的十几亩地比较分散,接到村里准备放水的通知后,我就拉上肥料,开着农用车急急忙忙赶过去。人和车都跟着水走,有时候索性住在车上。即便是离家近的土地放水,在家也睡不踏实,常常是一夜不睡。”

  梁通海说,种过庄稼的人都知道,田苗最怕遭了病虫害。这个时候开始,要重点防小麦病虫害。不仅要防蚜虫、地老虎等害虫,还要防止小麦生病。打农药,科学防控,一样都不能少。“那段时间,天天都要去地里,一天不去,心里就发慌。遇到当年病虫害多发,跑得更勤,也就更辛苦。背着喷雾器打药,一天下来腰酸背疼。”

  到了7月底,小麦逐渐进入成熟期。庄稼人也迎来了更为忙碌和辛劳的阶段。收小麦、种小麦都是一年中的大事。之前所有的忙碌、照顾和辛苦,就是为了这最后的丰收。

  在很长一段时间,镰刀是最常见的收割工具。兜里带块磨刀石,戴上草帽,再带些干粮和水,从日出开始一直到日落而归,就是夏日农人们的一天。

  收割机的普及,大大减轻了农人的辛劳。然而,麦收季依然是梁通海和妻子杨幸香最辛苦的时候。

  麦收时节,梁通海和妻子杨幸香每天早晨4点多起床,5点就到了地里,一忙就是一整天。“顾不上吃早饭,一直忙到中午12点回家。这段最热最晒的时候稍事休息,下午4点前又赶到地里,一直到晚上快7点才收拾往回走……”

  梁通海停顿了一下,说:“农村的妇女更辛苦!晚上回到家里匆匆忙忙做完饭,等着一家人吃完,收拾碗筷、洗锅抹灶,忙完通常已经到了晚上9点半,第二天还要继续早起干活。”

  收割的季节正是雨水多的时候,麦粒在场上晾晒两天,晒掉一部分水分后开始扬场。看着雨快来了,就抓紧跑到麦场上,将麦粒堆在一起,用篷布盖上,防止被雨泡湿。

  “我是最不爱扬场,又脏、又热、又累。”

  “用木锨铲起一锨小麦,迎着风用力往高处抛撒,随着木锨的一起一落,小麦在空中轻轻飞扬,借助风力,麦糠和灰土吹走了,麦粒则原地落下,麦糠和麦粒自然分离。扬场的时候,麦尘飞扬,人满脸灰泥,浑身都是尘土,有时候还会皮肤过敏,刺挠扎身。”梁通海一边比划一边说,“扬场无风,枉费人工。”烈日下,没有风,就守在麦场上等风来。雨来之前那会儿,风特别好,但必须手脚麻利抢在下雨前扬完。

  梁通海黝黑的脸庞上,被晒伤后的痕迹仍隐约可见,肤色深浅不一。他说,前几年家里种的地多,麦收的2个月里,每年都能瘦5斤左右。

  梁通海和杨幸香将小麦装袋后,留够明年的种子及自家的粮食后,将剩下的小麦运往兰州新区、白银水川等地出售。这期间,也有商户上门收购小麦。

  繁忙而充满喜悦的秋收工作结束后,梁通海说,10月5日左右就要开始冬灌……

  待到来年春分时,许许多多个梁通海,又开启了新一轮的劳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