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兰州新区打出“生态产业”牌——山包绿了,钱包鼓了

 2020/09/28/ 08:43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首席记者 张鹏翔

兰州新区打出“生态产业”牌

山包绿了,钱包鼓了

兰州新区生态修复成效凸显。

花卉种植基地。

  昔日的荒山坡地,现在或成为高标准梯田,或成为绿地花海,或成为温室大棚……目前,兰州新区完成造林绿化20万亩、生态修复12万亩,系统性解决干旱、风沙、盐碱、水土流失的问题,同时大力发展“种养加、产供销”一体的区域现代农业,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互相融合、协调推进。

  规划引领 生态修复体系化

  要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国家级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是第一位的。

  面对昔日植被少坡地多的现实,兰州新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创新推出低丘缓坡生态脆弱区生态修复模式,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的方针,对生态修复区域内碎片化农地、旱砂地包括碎片化的林地与未利用地同步进行提质扩面,并制定兰州新区全域国土绿化、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养殖业和现代农业公园等规划,构建起层次清晰、体系完整、互相衔接的规划体系。

  近年来,兰州新区大力推行国土绿化行动并取得实效。已规划18个生态修复项目,目前石门沟经济林生态修复示范区、段家川生态修复示范区、现代农业公园等9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新区南部6.3万亩生态修复示范项目等9个项目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切实加强城市绿肺、绿道、绿环、绿轴建设。

  如今,走进兰州新区,道路两旁花团锦簇,公园湖泊绿意浓浓,人们无处不感受到生态修复带来的改变。

  有效利用 生态环境综合提升

  生态修复的好处就是能加强对资源的综合提升、有效利用。兰州新区对生态修复区域内碎片化农地、旱砂地与未利用地同步进行提质扩面,配套万亩高标准农田高效节水,将1.5万亩碎片化农地和旱砂地及相近2.5万亩未利用地提升为4万亩规模化、整装化、集约化高标准宜农地。

  同时对原有生态功能脆弱、缺乏大规模绿化及提升基础条件的黄土山丘无立木林地区域修复为2万亩宜林地,并建成一批雨水有效收集利用、洪水有序排放的水利工程。对生态修复区内布局分散、环境恶劣、居住空心化的村庄居住点,通过政策引导、撤并搬迁、异地新建等方式入城进点提升生活品质,将闲置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实现集约节约利用。

  近几年,兰州新区秦川园区就享受到了生态修复带来的红利。今年以来,园区强力推进完成了6.5万亩撂荒地的复垦复耕,辖区农业种植面积达到了11.6万亩,主要种植小麦2.1万亩、玉米1.2万亩、向日葵1.8万亩、苜蓿3.5万亩、马铃薯1800亩、燕麦种植1600亩、其他作物2万多亩。

  在积极提升土地利用率的同时,秦川园区开展蔬菜、花卉等特色品种育种和种植,打造万亩食葵花海基地、万亩苜蓿饲草基地、万亩玉米种植基地与“和尚头”特色小麦种植基地、高原夏菜种植基地、万亩软儿梨种植生产基地。

  融合发展 循环农业助推发展

  在积极修复生态的同时,兰州新区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社会发展互相融合、协调推进。

  兰州新区瞄准绿色、高科技、高收益、都市型农业发展方向,大力发展“种养加、产供销”一体的区域现代农业。在种植业方面,在全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的同时,依托新区国有农业公司和招商引进的内蒙古田园草业公司等规模化饲草种植企业,种植面积达7万亩左右,品种主要为优质苜蓿、饲草玉米、燕麦等。在养殖业方面,规划了4个生态种养循环园,引进天兆猪业、新希望集团等大型养殖企业,生猪年产量可达350万头、肉羊年产量可达100万头。

  养殖企业周边生态复绿项目的实施,既美化了环境,又完善了养殖企业的生态隔离措施,并流转部分土地给养殖企业种植饲草,实现企业内部饲草、养殖、粪污利用的小循环和区域大循环的有机结合。新区在农副产品深加工方面建成7500亩的现代粮食加工产业园区,引进兰粮、盖海嘉里、高金等精深加工企业及海大、大北农等饲草加工企业11家,饲草年加工量可达150万吨,粮食加工产业园年产值达200亿元。

  昔日秦王川的荒山坡地,通过生态修复,如今成了兰州新区的绿色产业基地。

  文/图 掌上兰州·兰州晨报首席记者 张鹏翔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