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朱宇鲲 安志鹏
“超乎想象,太先进了,这哪里是农业,完全是现代化的‘农业工厂’!”走出位于张掖市民乐县的海升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园,又一位参观者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2019年下半年,当这个现代化高科技农业项目投入运行之后,这里仿佛一夜之间变身为张掖当地的热门景点。一年多来,来自省内外的客商、专家学者及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纷至沓来,争相一睹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真容。
“在这里的所见所闻,感觉像是穿越到了未来世界,真没想到现代农业可以如此‘高大上’,完全颠覆了我对农业的认知!”“这代表了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发展方向,无土栽培、节水环保,适合缺水地区,产出又远远超过传统农业,在河西地区发展空间巨大,我的企业也要逐步朝这个方向发展” ……
戈壁奇观,亩产百万
从张掖市区出发,沿着国道227线一路向南三十余公里,进入民乐县境内,国道东侧,这里曾经的名字叫做北部滩,顾名思义,是一片广袤的戈壁荒滩。由于干旱缺水及沙砾质土壤等原因,这里此前并不适合发展农业,曾是甘州区和民乐县交界地带的“无人区”。
然而,相比民乐县南部区域,这里海拔较低,紧邻甘州,区位优势明显。本世纪之初,民乐县将这里规划为工业园区,这也是当时张掖市规划面积最大的工业园区,一批工业企业相继在这里落户。
近年来,张掖市积极筑牢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加快推动绿色转型高质量发展,民乐县生态工业园区迎来转型升级,一些粗放的工业企业逐步被摒弃,一批新型生态产业在这里快速发展。海升,正是这座园区众多企业当中的“后起之秀”。
祁连山下面积宏大的张掖海升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园。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
“这里位于祁连山下,地势开阔,日照资源尤为丰富,年均日照时长可以达到3360小时,早晚温差大,加之祁连山冰雪融水纯净无污染,水质优良,在这里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张掖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自军介绍说。
金秋时节,走进张掖海升现代智能温室,灿烂的阳光从大约三层楼高的透明屋顶透射下来,一串串番茄刚刚熟透,新一茬彩椒又已经开花。新鲜欲滴的串番茄成串生长在超过5米高的根茎上,一层挨着一层,稠密而肥硕,穿戴防护服的农民们开着小拖车,穿梭在划定好的区域进行采摘,完全没有传统农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景象,恰如一座现代化的“农业工厂”。
根茎上结满了一层一层稠密的串番茄。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
“我们引进全球最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本土化改良,依托精准水肥循环系统、智能升降温管理系统、物联网中控系统等高科技手段,对水、温度、湿度、光照、肥料等全程电脑自动化控制。”李自军说。
在这座日光温室内,每株农作物都是采用有机质营养钵栽培,避免通过土壤传染病菌;一排排风机通过电脑控制旋转,及时通风和调解室温;通风管里根据农作物所需,适量供应作物生长所需二氧化碳……
“我们所在的番茄区,温室上方有两层保温幕布,顶部安装有太阳能传感器,可根据天气和光线变化自动调节幕布,控制光照。”毕业于荷兰瓦格宁根大学的高级工程师马乐介绍说。“温室的生态防疫系统采用有机方式,除了硫磺驱虫灯,还从欧洲引进了熊蜂用以授粉,投放瓢虫进行病虫害防治,全程不使用农药,节水量可以达到90%以上。”
张掖海升现代智能温室内即将成熟的番茄。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
民乐县委主要负责同志告诉记者,海升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示范项目正是立足张掖戈壁荒滩面积较大、光热资源充足等优势,按照“不打一口井、不突破现有用水总量、不破坏地表结构”为基本原则,扩大戈壁设施农业基础,形成以“干旱”为特质的戈壁生态农业示范区。
2017年12月,张掖海升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项目一期开工建设。2019年,投资5.2亿元、占地500亩第一座单体20万平方米的现代智能温室投入运行,分为彩椒区、番茄区、功能区、育苗区等,主要种植生产串番茄和迷你彩椒。
据介绍,海升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项目生产的串番茄和彩椒主要销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折合每亩地的年产值可以达到100万元,跟传统农业亩产值数千元相比,现代高科技农业的优势可见一斑。
增进就业,带动脱贫
企业有效益,百姓得实惠。海升集团在民乐县的落户发展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章芝兰,今年40岁,孩子在河北上大学,家里还有年迈的婆婆。以前他们一家住在祁连山北麓的顺化镇,那里海拔高,气候阴凉,广种薄收,还容易得老寒腿等风湿病,生活居住环境不好,是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
2017年,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的好政策,章芝兰一家搬迁到了位于民乐县生态工业园区的圆梦苑小区,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从去年开始,她又有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我在海升农业园区干活,每天工钱是110元,农忙时加班每小时15元,一个月下来,差不多能挣4000多元,一个月的收入比以前在山里种地一年的收入还要多。”章芝兰说。
工人们在升降机上作业。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
跟章芝兰一起在这里工作的白乐善今年46岁,由于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致使右腿残疾,走路不方便,但他一个月下来挣的钱却比章芝兰还要多一些。“干的活不一样,一个月我能挣6000元左右,干的也不是重活儿,比以前打工要轻松很多,海升公司会按时按点把工资打到我的银行卡上,待遇很不错。”
此前,白乐善四处找活干,由于腿脚不太好,工作不好找。2019年,海升现代智能温室项目的扶贫车间吸纳他就近务工,民乐县组织进行了业务培训,踏实肯干的白乐善边学边干,不到一年便成了一名熟练工。白乐善的妻子张香兰也来到这里务工,每月有近4000元工资。“现在我们能互相关照,也能照顾孩子,日子越来越好了。”张香兰说。
白乐善正在采摘成熟的彩椒。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
记者随机采访了多名在海升现代智能温室里面干活的工人,他们都是邻居,都住在一个叫圆梦苑的小区。“现在仅海升一期项目已经投产的第一座智能温室,就已经吸纳了500多人就业。他们都是县上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和生态宜居搬迁工程从山区搬迁下来的农民,解决了就业问题,他们才能安心在这里生活。”民乐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爱民说。
“我们整体从育苗中心、成产中心、分拣包装中心、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打造了全产业链,未来可为当地5000名贫困人员提供就业岗位,还可为农户提供优质蔬菜种苗,带动农户从事蔬菜种植,实现增收。”张掖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杨白桦介绍说。
“海升智能温室在带动农民增收的同时,也改变了搬迁农民的生活方式,实现了从农民到工人的转变。海升农业对全县的现代农业发展也有极大的示范带动效应,农民收入的提高也解决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张爱民进一步补充说。
宏伟蓝图,千亿产业
令人期待的是,目前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仅是海升一期项目五座现代智能温室的第一座,好事儿还在后头。
时下,在这座已经投产的智能温室往东两三公里处,连片的钢架结构已经拔地而起,各种机械设备在其间来回穿梭,工人们正忙着安装施工,现场一派繁忙景象。项目工程部主管白万超告诉记者,“一期项目的第二座温室目前已完成四周框架还有屋面玻璃安装,目前正在进行托幕线、湿帘等安装工作,这座现代智能温室预计10月初就能达到调试和试运行条件。”
张掖海升农业项目一期工程的第二座现代智能温室主体已经完成,工人们正在加紧施工。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
这座即将建成的现代智能温室投资6.8亿元,占地500亩,建设面积23万平方米。同时,在这两座智能温室之外,另外三座现代智能温室也已经启动建设,投资20亿元、占地1500亩,每座温室面积20万平方米。这五座现代智能温室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约15亿元。
今年7月31日,张掖市与海升集团、甘肃建投举行三方战略合作签约仪式,三方约定将一起携手绘就一张更加宏伟的蓝图。未来,三方将投资450亿元,围绕打造千亿级设施农业产业体系的目标,在民乐县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总占地面积约5万亩的100座20万平方米的现代智能温室,着力打造“一带一路”现代丝路寒旱智慧农业产业园,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300亿元,目前,项目规划编制工作已经启动。
长势良好的串番茄。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范海瑞
海升集团董事长高亮表示,加快建设以张掖海升现代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项目为引领的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产业园,是推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戈壁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实践。下一步,海升集团将持续推进100座单体20万平方米高科技智能温室建设,打造千亿级产业体系,努力将甘肃建成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高地,打造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的科学模式和实践样板。
示范引领,遍地开花
海升集团成立于1996年,是陕西省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致力于打造中国果蔬领域高端品牌,业务涉及果蔬育苗、现代化种植、果品仓储物流、生鲜销售、果蔬多元化产品精深加工、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等,是一家品牌化运营的大型现代农业集团。
作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在张掖之外,海升集团在我省的战略投资已经遍布多地,并呈燎原之势。
平凉超越工业公司温室内工人正在采摘串番茄。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朱宇鲲
在平凉市崆峒区,一家同样生产串番茄的现代农业企业已经在此深耕多年,这正是海升集团旗下的平凉超越农业公司。“我们项目占地308亩,总投资3.2亿元,年产优质串番茄等蔬菜约2800吨,年销售收入1.28亿元,实现利润6189万元,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平凉超越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曹宁波说。
海升集团2013年进驻平凉市,已累计投资8亿元,陆续在平凉市灵台县、崇信县、四十里铺工业园区建成高标准矮砧密植苹果种植园7000亩、高标准矮化密植大樱桃示范园及种苗培育中心400亩、M9自根砧苹果脱毒大苗繁育圃1300亩、连栋智能玻璃温室12万平方米……
宁县面积宏大的海升果园。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安志鹏
日前,记者来到庆阳市宁县焦村镇海升苹果产业基地,早熟苹果已经采摘结束,工人们驾驶着苹果采摘平台正在拆除早熟果园上面的防雹网,他们5人一组,解网、收网、卷网,整个过程熟练有序。“为了便于冬春季果园管理,我们组织了100多名工人拆除已经采摘结束的果园防雹网,清除苹果行道里的杂草。”宁县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高云峰告诉记者,工人每人每天能挣70元,带动焦村镇多个村子的群众就近就业。
宁县海升苹果产业基地内工人正在借助专业机械进行生产作业。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安志鹏
近年来,宁县把苹果作为首位扶贫产业,引进海升集团栽培“海升苹果”,果树栽植后当年开花,二年结果,三年丰产,五年盛产,亩产可达5吨至8吨,比传统果园产量增加2吨至4吨,省水60%,省肥70%,省土地、省劳力80%,系统解决了传统苹果挂果迟、效益低、管理费时费工等问题。目前,宁县共发展“海升苹果”10万亩,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自根砧矮化密植苹果基地,带动全县发展苹果45万亩。
在白银、武威等地,海升集团也正在谋划或者建设多座现代日光温室,引领现代农业在我省遍地开花结果,助推当地现代农业逐步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带动当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专家们正在宁县海升苹果产业基地进行科学调研。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安志鹏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9月27日兰石兰驼:立足智能化 助推“新农业”
- 2020年09月17日“一块田”解决大难题——白银市平川区毛卜拉村“一户一田”破解农业发展瓶颈
- 2020年08月27日用绿色智慧定义现代农业 兰州新区高位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