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走近收藏】珍贵文献展现甘肃歌谣发展历程

 2020/10/05/ 02:27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戚晓萍

【走近收藏】

珍贵文献展现甘肃歌谣发展历程

  戚晓萍

  百年沧桑,白驹过隙。一个世纪以前,产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北大歌谣运动,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汇聚全国各界学术精英投入到民间歌谣的搜集与研究之中。受此影响,20世纪20-30年代,甘肃歌谣研究亦散发出耀眼光芒,并留下数件珍贵的学术文献,传世至今。

  1918年2月,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征集全国近世歌谣,这一举动后来发展为以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为工作机构的全国性歌谣征集运动,其学术阵地便是《歌谣周刊》。甘肃歌谣的现代研究与《歌谣周刊》、歌谣运动,有着极深的渊源。

  《歌谣周刊》的刊发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22年12月17日创刊至1925年6月28日停刊,共刊发97期内容;第二个阶段是1936年4月4日复刊至1937年6月26日停刊,共刊发53期内容。《歌谣周刊》的创刊号,由常惠先生撰写发刊词;《歌谣周刊》的复刊号,由胡适先生撰写复刊词。

  就《歌谣周刊》的创刊号而言,除了发刊词,另有两条与甘肃歌谣现代研究有关的重要信息值得我们关注。根据创刊号中的“来件”信息可知,在1922年的12月1日《歌谣周刊》收到范恕提供的甘肃歌谣2则;1922年的12月3日《歌谣周刊》收到微尘提供的甘肃歌谣8则。此处的微尘,似为笔名,究竟为何人尚未可知。此处的范恕,则极有可能是毕业于北京大学的靖远人范恕(字心如),亦即范振绪先生之长子。这两则信息说明,精英阶层对甘肃歌谣的学术采集,自歌谣运动伊始便已兴起,而且极有可能是来自于甘肃籍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之行动。

《甘肃的歌谣——“话儿”》袁复礼(歌谣周刊第82号头版)

  精英阶层对甘肃歌谣的学术研究,则肇始于《歌谣周刊》第八十二号。袁复礼(1893年-1987年),河北省徐水县人,中国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先驱。1923年-1924年,袁复礼先生在甘肃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勘探间歇记录了沿途不绝于耳的“话儿”,并于1925年3月15日在《歌谣周刊》第八十二号加以发表,题为《甘肃的歌谣——“话儿”》。在这篇文章中得以刊登的“甘肃歌谣”共34首,有山歌“花儿”30首,还有秧歌小调4首。其中的30首“花儿”流传于当时的秦州、河州、狄道、甘州、凉州等地,属于河湟型花儿的范畴。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袁复礼先生不仅发表了他所采集到的“花儿”歌唱文本,更标注了这些“花儿”的传承区域,及其歌者群体,形象而细致地记录了20世纪20年代,“花儿”歌谣在甘肃民众生活中的存在样貌。

  “外省人一入了甘肃境,就可以听到一种极高亢的歌调,其音调之高及音程、音阶变换之奇特,尤能使外省人特别注意。‘话儿’的散布很普遍,在东部平凉、固原,西北部凉州、甘州,都听见过,由兰州至狄道,沿路所闻的尤多。此外,尚有西宁同河州商人,秦州、秦安的脚夫都会唱。”——引自《歌谣周刊》第八二号。

  《甘肃的歌谣——“话儿”》使得以“花儿”为代表的甘肃歌谣走出陇原、为世人所瞩目,成为甘肃歌谣现代学术研究的开山之作。

  随着北大歌谣运动的不断推进,偏居西北一隅的甘肃知识分子阶层也生发起歌谣采集与研究的热潮。他们逐渐认识到甘肃歌谣其文艺的、学术的多重价值,开始有意地搜集它、研究它。在这个过程中,张亚雄和赵子贤二位先生所从事的甘肃歌谣采集活动及其成果,完成了甘肃歌谣研究界对北大歌谣运动的学术回应,留下了甘肃歌谣研究史上的一段佳话。

[1]  [2]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