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推进新时代人才工作
陈治华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十四五”期间,甘肃各项事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类人才的支撑。要大力创新人才工作,为人才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集聚更多优秀人才在陇原建功创业。
聚焦国家战略和甘肃重点发展领域,制定有前瞻性和针对性的人才发展规划。紧紧围绕“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提前进行人才布局。当前,要加大现代戈壁生态农业人才、新材料产业人才、绿色能源人才、核技术应用产业人才、无人机产业人才、康养旅游产业人才、中医药产业人才等培育和引进力度,让人才真正起到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要根据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和重点产业,编制详细的领域或产业人才发展分项规划。分项人才发展规划的编制,要包含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评价等各方面内容,让规划更具有系统性、配套性、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性,从人才发展全链条来谋划我省人才的长远发展。
进一步扩大人才的开放度,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大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使其更具有开放性、地域性和吸引度,这样才能够在全国人才白热化竞争的态势中形成甘肃的“制度优势”,用制度优势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扭转在人才竞争中甘肃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的局面。要积极创新人才管理理念和方法,积极制定针对人才引进、培养、激励、评价、流动、使用的具有导向性的配套政策措施,形成多层次、系统化的人才队伍政策支持体系,对人才开发过程全覆盖,对各类人才全覆盖,保证政策的合力能够惠及每一位人才,从而支持人才心无旁骛地安心从事本职工作。要建立全省人才政策实施评估制度,对人才政策的效用和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促进人才政策能够真正落地,惠及各类人才。
创新人才工作理念,提高人才工作服务。要进一步强化各级人才管理部门的服务理念,尊重人才、包容人才,打造人尽其才的干事创业环境,努力做到吸引人才、用活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工作局面。要加强对人才管理者的专业化培训,建议建立人才管理的专家智库,积极利用“外脑”的力量促使人才管理工作从粗放式、经验式管理转向规范化、专业化和精准管理。要真正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各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人才工作合力,积极调动起企业和社会的力量来培养、引进人才。切实建立起“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激励、考核机制,设置科学的人才工作考核指标体系,将其作为“一把手”和人才管理者考核的重要指标。
大力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加强人才工作宣传教育力度,让各级人才和人才工作者真正了解政策、用好政策,积极保护好人才的权益。要大量宣传我省人才典型案例,建立省级、市级、县级等荣誉体系,采取为他们出专访、建“工作室”“公众号”、让专家人才进校园等方式,使优秀的专家人才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全社会争相学习和效仿的“明星”,提升人才扎根陇原、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幸福值和荣誉感。大力号召每个人、每个部门、每个单位、每个地方重视人才工作,找到做好人才工作的途径和针对性措施,汇聚全社会人才工作的合力。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发挥优势做大做强文旅产业
张巧艳
近年来,我省旅游产业的增速一直位于全国前列,是我国旅游产业发展最活跃和增速最快的区域之一。当前,我们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发挥优势,更好地发挥文旅产业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擎作用。
打造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文旅品牌。就全省而言,就是要抓住敦煌,以莫高窟、文博会为依托打造能带动全省文旅产业发展的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品牌。在品牌打造方面,要全省一盘棋,把甘肃当作一个整体向外推介。酒店住宿餐饮方面,在有条件的市州可以考虑引进全国乃至世界知名品牌连锁酒店,提升酒店住宿餐饮服务品牌。文创旅游产品方面,在全省范围内选择几个已经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前景好、潜在价值大、发展后劲足的品牌向外推介,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文创旅游产品品牌。
大力开发特色旅游服务。牢固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开发提供个人定制旅游方案,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一是开辟民族特色文化线路,吸引游客体验甘肃特有的民族文化,对外大力宣传甘肃悠久历史文化。二是红色旅游胜地再升级,串联甘肃所有的革命教育基地、景点,注入革命元素,通过“看史料、听故事、穿军装、唱红歌、走红军路”等丰富多彩的体验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革命精神。三是大力开辟家庭小型团,让游客事先选景、选路、选交通工具,确定最优方案,全程陪游。
突出乡村旅游的特色亮点。住宿方面,一定要避免与酒店雷同,要突出民俗特有的风格。如可以看到星空的房子,适合家庭住宿的套房、满足不同游客需求的个性化的装修风格等。餐饮方面,要结合当地特有的食材、烹饪方法、历史传统去打造设计,避免跟风酒店的餐饮。体验方面,除了传统的采摘、鲜食等外,还可以开发租种、寄养(动物)等方式。
增强文旅产业抵抗风险的能力。一是着力解决淡季太淡的问题。冬季的甘肃虽然寒冷,但良好的取暖设备弥补了室外寒冷的不足。冬季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聚焦室内项目的开发。可以在兰州、敦煌等地开设几个集读书、休闲娱乐、研学、参与、体验等为一体的大型室内项目。要聚焦冰雪项目。目前,我省已经开发一些冰雪旅游项目,但规模不大,品牌不亮,吸引力不足。应该根据各市州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加大冰雪项目的开发力度,打造品牌,扩大影响。
加大文旅产业的监管力度。一是打造一支优质高效的旅游执法队伍,完善旅游市场监管体系,坚决杜绝“九龙治水”现象发生。建议在各个旅游场所配备景区监管员,公示监管员信息、设立旅游投诉电话,第一时间处理相关旅游投诉问题。真正做到每个环节都有专业人员为游客服务,确保换人不换服务,换景不换品质,换店不换品牌的优质旅游服务。二是建立全省统一的导游管理信息平台,将全省所有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纳入平台进行实时动态监管。建立导游服务质量网上评价系统,把评价结果作为导游星级评定和导游从业评价考核的主要依据,公开导游考核评价结果,形成导游良性竞争机制,营造良好执业环境。同时,严格监管相关的旅游企业,保障导游合法权益。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教授
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成兆文
“十四五”期间,甘肃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处在一个乘势而上的窗口期和新风口。要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
从改变甘肃干部的精神面貌、能力素质入手,关键是提供干部长才干、强本领的机会,锻造一支有信仰、有眼界、有本领、敢担当、守底线的干部队伍。干部问题是破解甘肃改革发展难题的首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十四五”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性问题。要剖析细化干部的优缺点,对得过且过不愿干事的及时撤换调整;对不会干事的加大培训、岗位轮换与挂职锻炼力度,采取双向交流等方式,特别是加大省际干部交流;对乱干事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其底线思维和法制意识;加大加快反腐步伐,让关键岗位的领导干部更加专心安心于本职工作。
利用国内大循环为主的机遇,加快改善甘肃的基础设施建设。应着眼于长远,对“铁公机”进行具有前瞻性投资。把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起来,补齐短板,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应服从长远的战略态势,提前布局,为承担国家战略储备区而做好准备。
对国际国内形势做出前瞻性研判,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对有色金属、清洁能源、电子芯片、生态产业、文化旅游、中医中药、特色农业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要打好基础,久久为功,严惩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对新业态如5G商用技术,利用甘肃与发达省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优势,建设智慧甘肃,构建大陆中心物流物联产业链,坚决防止在新科技革命中又一次被拉开距离。
大力改善甘肃营商环境。目前甘肃营商环境有较大改善,但仍需继续努力,把影响营商环境的各种因素清单化,找出破解的思路与对策,尤其下决心解决影响营商环境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着眼长远,放水养鱼,以“热情主动、快捷高效、细致周到”为基本理念,全力推广“一窗办”、“马上办”的经验,创造干事创业的良好营商环境。
及时研判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续形势。在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以后,并不意味着贫困就从此消除了,贫困治理的重点和难点将从显性的绝对贫困转向更加隐蔽的相对贫困。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健全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继续加大精神扶贫力度,引导发展后进地区从脱贫向致富转化。
建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生态保护与宣传,既要积极作为,又要敢于亮相揭丑,避免出于地方利益的捂盖子行为。要把生态保护的红利与经济补偿的红利统一起来,尤其要做好生态产品这篇大文章,以提供强大的生态产品来获得巨大的物质回报。
加快对以敦煌为龙头的文旅产业的品牌打造,特别是在如何提升敦煌行政建制中找到突破,加大对敦煌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哲学教研部副主任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09月30日金融业推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2020甘肃省金融学会学术年会侧记
- 2020年09月23日兰州新区绿色化工园区“专精特新”发展势头强劲
- 2020年08月17日方大炭素与宝武集团携手共谋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