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窑儿村:环境美了 乡亲富了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白永萍
“自从种植了乌龙头以后,我们这里的山更绿了,环境更好了,每亩少说还能增收一千多元,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情。”张家川县窑儿村党支部书记马甲平望着漫山遍野的乌龙头树,笑容满面。
窑儿村地处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刘堡镇东梁山区,距县城约8公里,下辖6个自然村,242户1080人,全村耕地面积1968亩,人均1.82亩。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帮扶单位的倾情帮扶下,窑儿村走出了“餐饮业+乌龙头种植”的致富路,美了乡村,富了乡亲。
环境美了
深秋时节,行走在窑儿村的村头巷尾,但见道路宽敞,房前屋后干净整洁,举目四望,群花争艳,层林尽染。
“眼前的这番景象,要是搁以前,想都不敢想。”村支书马甲平感叹道。
为了找到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马甲平曾经试种花椒、核桃、胡萝卜等作物,但都不适合。
“在不断探索中,我们发现村里的土地特别适合种植乌龙头,便大力推广。随着这几年的发展,全村的乌龙头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1300多亩,仅今年创收达100多万元。”马甲平笑着说,眼看着撂荒地越来越少,村里环境越来越好,村民们的思想也转变了,积极投身美丽家乡建设。现在村里的荒山造林面积有200多亩,种植的季节性花卉到处都是。
“村庄变绿了,巷子干净了,道路平坦了,现在走在村里心情格外舒畅。”看着村庄换了新颜,村民马占山打心眼里高兴。
“目前窑儿村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80%以上。”马甲平自豪地说。
日子火了
“前些年,我们一家六口人守着几亩坡地过日子。雨水多的一年,能维持个温饱,要是遇到干旱,家里就揭不开锅了。”谈起以前的日子,马占山直皱眉头。
但是现在,他再也不用为温饱问题发愁了。“和以前相比,现在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我们一家脱了贫,在县城买了楼房,大儿子在北京开了餐馆,小儿子在河北开了餐馆,那些苦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马占山笑着说,这都多亏党的好政策。
马占山的大儿子2016年在北京开了第一家餐馆,至今共吸引了窑儿村和县城100多人到北京务工,其中学到手艺后自己开饭馆的就有16人,而这些人又以同样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当地人外出务工。就这样,窑儿村在新疆、内蒙古、北京等地开饭馆的人越来越多。目前,全村经营餐馆的就有119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户。
如今的窑儿村越来越好了,但是勤劳的村民们仍然“不知足”——“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村庄更美丽,让日子更红火。”马甲平说。
村民富了
随着“餐饮业+乌龙头种植”的致富路越走越宽,窑儿村的家底越来越厚实,村民们奔小康的底气也越来越足了。
村民杨小平借助当地的好政策,一家人开起了小饭馆,走上了致富路。
“在开饭馆之前,儿子和女儿都在北京打工。2015年依靠精准扶贫贷款,儿子女儿在河南各开了一家饭馆,一年少说也能收入十来万元。”杨小平笑嘻嘻地说,自己在家带孙子,日子别提多惬意了。
而以前,杨小平家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一家五口人挤在不到50平方米的土坯房里,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
“精准扶贫政策真是太好了。”杨小平感叹说,好日子来得太快了,感觉跟做梦一样。
据了解,窑儿村还通过申请政府奖补资金,建设了一座900立方米的果蔬保鲜库,彻底解决了乌龙头的保鲜和储藏问题。
“远处山坡上梯田里种的全是乌龙头,好日子还在后头。”马甲平高兴地说。
相关新闻
- 2020年10月29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陇西 蹚出中医药产业发展新天地
- 2020年10月20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致富路上药香浓——会宁县杨崖集村中药材产业助力脱贫攻坚见闻
- 2020年10月15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张家川县刘堡镇窑儿村的今昔巨变
- 2020年09月26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对接大市场 构建大体系——环县大力发展肉羊产业助力脱贫攻坚透视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