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文化圈】甘肃面塑,盛放陇原的一枝艺术奇葩

 2020/11/05/ 08:47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黄建强

临泽县陈会平面塑

泾川农民张霞面塑

  陇东面塑历史悠久

  一方水土,滋养一门民间艺术,陇东面塑来源于生活,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基。

  甘肃陇东地处黄土高原黄土层最厚的地方,受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陇东人纯朴、豪放,具有北方黄土高原人的精神气质。陇东面塑从文化形态也体现出北方厚重、朴素雅拙的特点。

  在陇东民间,因民俗习惯,民间艺人制作的面塑常常在婚娶、嫁女、民俗节日、节日饮食中自己使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七月七,天上牛郎会织女,发白面、买颜色,蒸个巧娘娘献给你。”每年七月七,陇东一带的农妇们用最白的小麦面粉精雕细刻成富有个性的童男童女,用黑豆为其按上眼睛,用豇豆装上嘴巴。蒸熟后还要用颜色为他们画上红脸蛋,并画上各种颜色的衣服,这就是民歌中所说的“巧娘娘”。

  在陇东一些地方,男婚女嫁时流行“花礼馍”“和气馍”,这些大花馍有各式题材,孔雀戏牡丹、龙凤呈祥、喜鹊登枝、蝴蝶恋花,这是对男婚女嫁的人们吉祥美满的祝福。大花馍内还藏有核桃,代表“仁”(人),祝福早生儿女。

  陇东面塑题材各种各样,花草鸟兽、凡人神仙、羊牛虎豹、蛇蜥蟾蜍等凡是生活中有的东西,都可能出现在面塑当中。在庆阳,面塑中还有一种面灯,面灯的制作大部分是在正月十五日。这些面灯,有的要供放在灶前,以求灶神赐福,有的要制作粮仓神,放在粮食囤上;还有的放在牲畜槽头,放在鸡窝里。添油加捻,将它们全部点亮,顿时庭院生辉、趣味无穷。

  在陇东民间,制作面塑的人们一般是村里的妇女,面塑技艺世代相传,婆婆传儿媳,母亲传女儿,邻里相互借鉴。制作各种面塑,农妇们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自娱自赏,表达着最朴素的美好愿望。这是一种用于自己的精神活动和实用生活的艺术,保留着一种古朴、雅拙和神秘的气息。

  面塑在河西走廊一带,也有很多艺人。金昌市朱王堡镇村民李桂兰,1956年出生于面塑老艺人家庭,奶奶聂银娥是当地有名的捏面能人。小时候李桂兰酷爱捏面,她对捏面非常有悟性,一看就会,还会自己创出新造型。她把具有金昌地区特色的婚丧习俗,民情风貌,农村耕种场景等捏成面塑,不但可用观赏,还可以了解金昌的人文历史。现在,她的女儿和儿媳已经是第四代面塑艺人了。

  张掖市临泽县的陈会平“沉迷”面塑艺术29年,他不但能妙指生花,而且在继承传统面塑技艺的基础上,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原料提前配好颜色,作品完成后不需要再上色,成品不变形不褪色。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