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人才高地”筑起甘肃文旅融合发展高台

 2020/11/06/ 21:43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记者 施秀萍 苏家英 通讯员 张佩文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施秀萍 苏家英 通讯员 张佩文

  2018年10月30日,新组建的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挂牌成立,“文”与“旅”走上深度融合之路。

  两年来,从概念萌芽到落地实践,再到开花结果,有鲜花掌声,也有艰辛坎坷。那么,甘肃文旅人是如何纾困解难,推动文旅融合步步走向深入的?

  “关键一招”在人才。

  走基层,为有源头活水来

  两年来,全省文旅系统广大艺术、图书、文博、农实类专家学者深入一线,组织文艺骨干下乡演出、开展群文专家专题讲座和业务培训,涵盖文化旅游、舞蹈、声乐、美术、书法、摄影、“非遗”、文物修复等方方面面,每年有近5000余名基层从业人员能力素质得到提升。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在深入培训的同时,密集开展的各类文化下乡活动,润泽了一方艺术土壤,成果呈几何倍数持续增长。

  脚步决定眼界,眼界左右格局。10月18日至24日,省文旅厅组织的文旅行业百名专家基层调研活动,从兰州出发,一路走进天水、张掖、酒泉、嘉峪关,直到敦煌结束。

  一周时间里,文博、文艺、图书等领域的专家人才,通过座谈会、研讨会等方式,彼此熟悉、相互学习;与省文联、西北师大等10多个文旅单位、院校专家,深度探讨文旅融合和全域旅游发展的未来方向;尤其是,与基层一线文旅人员开展了广泛、深度的沟通交流,为基层文旅发展指点迷津,学习富有亮点的基层经验,探讨交流艺术创作的心得与体会......恰似一缕春风,吹皱文旅一池活水。

百名专家观摩《天水千古秀》。

  个别拔尖人才形成的“人才高峰”,远远难以满足文化惠民需要,必须让“人才高峰”走向“人才高原”。这样的一线“文化苦旅”,让专家有机会,实实在在“蹲”到基层,指导培训、现场示范,并以专业的眼光发现、挖掘和培养人才;也让基层人才,有机会面对面学习,切磋技艺、教学相长,让一茬茬好苗子真正长成参天大树。

百名专家基层人才建设调研行讲座。

  受检阅,艺术道路永无止境

  只有让艺术走进百姓、自觉接受群众评判,精品艺术才会源源不断,也才不会成为无根浮萍。

  “春绿陇原·黄河之滨”惠民演出、“2020黄河之滨艺术节”、“春绿陇原”文艺展演登陆“学习强国”甘肃平台......或在黄河之滨,或走进田间地头,省上专业艺术院团齐齐拉开架势,以天为幕,以地作台,把“高高在上”的舞台搭在群众身边,接受老百姓检阅。

  这种检阅,如同艺术道路,没有止境。

  从2020年10月下旬至2021年3月底,省文旅厅再次组织全省各市州文旅局、文艺院团及“非遗”传承人等,开展“春绿陇原”冬春文化惠民演出季活动,以群众性文化活动带动旅游市场发展,以旅游市场发展提升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可见度、美誉度,持续打造“春绿陇原”文艺展演品牌。

  因为,每个文化工作者都深知:文艺作品来自群众,来自生活,也将在服务群众中真正“叫得开,叫得响”。

  当然,精品艺术不仅要靠反复锤炼“硬磨”,还要靠“残酷”比拼“硬逼”。

  今年10月,省文旅厅先后举办全省艺术系列职称评审成果展演和全省职称评审书画摄影成果展,均广受好评,这正是日积月累“硬磨”和百花争艳“硬逼”的灿烂绽放——

  全省艺术系列职称评审成果展演,汇聚了2018、2019两年全省艺术系列职称评审晋升为中高级职称的130多名优秀艺术人才,展演包括民族歌舞、流行歌舞、戏曲、民族器乐、西洋乐、小品、相声等等,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就是对这张“艺术答卷”的评分。

  全省职称评审书画摄影成果展,精选了全省2018、2019年度评审的55名高中级职称人员120余幅国画、油画、水彩(粉)画、书法、摄影作品,为期5天的展览,观众络绎不绝,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认可和赞赏呢?

全省艺术系列职称评审成果展演。

  因为,他们深信:只有广开门路,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职称激励才能真管用、管真用,中高级人才队伍才能真正“立得住、站得稳”。

  破机制,既大水漫灌也精准滴灌

  破除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机制性梗阻,是开展人才建设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参加了“百名专家基层人才建设调研行”活动,国家一级演奏员、甘肃交响乐团首席张馨月感触颇深。她认为,地方文化工作的开展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缺少资源、缺乏平台;这种情况下,特殊人才应该得到特殊考虑,因为,基础性的工作也有其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只用职称评定的‘死框框’择选和培养人才,可能埋没人才,尤其是特殊人才。

  值得庆幸的是,在甘肃文旅快马加鞭的融合发展进程里,默默付出的基层工作者从未被遗忘。

  省文旅厅共管理艺术(群众文化)、图书资料、文博、农村实用文化人才4个系列(专业)的高、中级职称评审工作。其中,农村实用文化人才职称评审,在全国首开为农民评职称的先河。据统计,近年来,全省累计有1561名农村文化实用人才,通过专家“传帮带”获评高中初级职称。

甘肃文旅百名专家基层人才建设调研行嘉峪关座谈会。

  “人能尽其才则百事兴”。省文旅厅以“深融合”“一盘棋”“三倾斜”为人才建设去阻塞,可谓“煞费心机”。

  “深融合”聚力融智。两年来,省文旅厅先后组建了甘肃文旅专家智库、甘肃文旅科教创新联盟,成立了甘肃文旅企业家俱乐部,搭建了院校专家、金融科教人才和文旅企业人才各尽其才、服务推动文旅发展的庞大矩阵。

  文旅融合,人才济济,也特点迥异,如何做到人才培养“一盘棋”?省文旅厅用实践作出响亮回答——

  既抓好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的教育培养,又抓好院团单位专业人员的培训培养;既抓好省级层面人才队伍建设,又抓好市州、县区、乡村文旅人才队伍建设;既抓好文化旅游尖端人才培养,又抓好大规模培训培养。同时,通过轮岗、交叉任职等措施,让“文化大咖”深度了解旅游行业知识,让“旅游大咖”充分掌握文化领域业务......

  下好“一盘棋”,离不开“三倾斜”的方向指引:

  一是向基层倾斜。培训资源优先保证基层需要,职称资源优先照顾基层,研究课题多向基层倾斜。

  二是向优秀青年人才倾斜。让“小字辈”挑大梁,在职称评审、选拔任用方面,也给予年轻人更多机会。目前,全省文旅行业85后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青年才俊在放大文旅综合效应的实践中快速成长。

  三是向专业化倾斜。文化旅游本就有着很强的专业性,而在艺术领域特别是声乐器材、文博书画,以及文化旅游数字化建设、创意开发、会展策划等领域,专业性尤为鲜明。省文旅厅通过重点“滴灌”和“开小灶”方式,定向培养、综合提升、持续赋能,让专业人才更专业。

  你成就我,我装扮你。正因我省文旅系统识人树人,文旅百花园才百花争艳,文旅融合也才得以深入推进,既双赢,又良性循环,共同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