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凝聚文明力量 共筑幸福之城——平凉市崆峒区扎实推进文明崆峒提升行动综述

 2020/11/10/ 08:10 来源:平凉日报 记者 赵育娴

凝聚文明力量 共筑幸福之城

——崆峒区扎实推进文明崆峒提升行动综述

  平凉日报记者 赵育娴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在泾河之上,沿河而立的崆峒缓缓苏醒——

  早起的人们涌向绿树成荫的柳湖公园,沿碧水小道漫步、于凉亭中畅谈。而在城区的各个休闲广场,太极拳、广场舞、跑步,晨练的身影活力四射。

  随着时间推移,宽敞的马路上也开始热闹起来。斑马线旁静待绿灯的行人,按道行驶的各类车辆,小区附近干净有序的便民市场,构成了车水马龙间融洽的一幕。

  除了看得见的和谐场景,更有蔚然成风的志愿服务、自觉提升的环保意识,不断涌现的凡人善举,于无声处传递着阵阵暖意。

  “让文明程度高起来”,这是区第四次党代会上提出的奋斗目标,也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美丽新崆峒征程中的一次“大考”。对此,崆峒区矢志不渝、认真“做答”。

  从增强发展实力到厚植形象魅力,从打造“内功”到提升“颜值”,2018年以来,以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为核心,以城乡建设精细化管理为抓手,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突破口,崆峒区聚焦问题短板,创新活动载体,完善体制机制,深入实施文明崆峒提升行动。

  从群众最盼、最难、最急的事情入手,三年间,崆峒区全面推进市容环境提升、乡村振兴推进、文明交通整治、文明风尚培育、文明创建引领和城乡文化建设“六大行动”,文明崆峒提升行动取得实效,城乡环境显著改善,市民文明素质有效提升,人人文明、处处文明的崆峒新形象日益凸显。

  以人为本 营造全民行动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追求。

  “全区上下要迅速行动,以志在必得的信心和决心,扎实开展文明提升行动,让人人文明、处处文明成为崆峒最靓丽的风景,让文明成为崆峒最大最强的竞争力。”在2018年6月召开的文明崆峒提升行动动员大会上,市委常委、崆峒区委书记陈铎的话铿锵有力。

  一场文明提升的攻坚战,就此打响。崆峒区委、区政府将文明提升行动作为增强“硬实力”、提升“软实力”的全局性重大决策和“一把手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管理责任考核,举全区之力坚决打出一场胜仗。

  革故鼎新,换羽新生。2018年以来,从上到下,从干部到群众,从城市到乡村,处处都能感受到文明提升行动的强劲脉动。

  连续三年召开文明崆峒提升行动会议,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崆峒区成立了文明崆峒提升行动领导小组,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以上率下,强力推进。

  落实领导分级包抓、牵头单位分工负责、市区上下联动、全民共同参与、常态监督监管、问题通报曝光的工作机制,形成宣传、公安、执法、农业农村、文旅等部门牵头,相关责任单位协调配合的责任体系。

  严格督查考核和奖惩机制,建立责任清单和问题清单,确保行动制度化常态化推进。

  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社会宣传和舆论引导,行之有效地提升广大群众参与率和支持率,营造全民支持、参与文明崆峒提升行动的浓厚氛围。

  开展文明提升行动,为了谁?崆峒区从行动之初便给出答案——老百姓。

  如果把城市比作一棵大树,那么文明提升行动,就是祛病修枝的过程。

  顶层设计的规划和制度决定着大树的整体长势,而参与行动的每一个人则是一只只啄木鸟,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努力让这棵大树更加繁茂长青。

  城市建设要科学规划,也要精雕细琢。城市管理要清除陋习,更要造福百姓。

  从治理车辆乱停乱放到开展文明交通整治,从纠治顽症陋习到提升文明素养,从整顿夜市摊点到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崆峒坚持把人民的期待变成行动的力量,把人民的呼声作为努力的方向,城市文明的脉搏始终与城市发展、群众生活同频共振、息息相关。

  正如崆峒区委副书记、区长赵小林所言,要着力解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民生热点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多享文明提升成果,切实增强获得感、幸福感,使崆峒成为活力之城、魅力之城、文明之城、幸福之城。

  融合贯穿 做好问题整治与长效机制的结合文章

  宝塔路的马路市场曾一度是附近居民的“噩梦”,左右穿插的车辆,遍地堆放的垃圾,在早市高峰时段,挪几步路都很困难。

  群众的痛点就是改造的起点。坚持疏堵结合人性化改造,崆峒区查处占道经营行为4.3万多起、清理乱摆摊点2.4万多处。在双拥路便民市场设立358个固定摊位和一个免费停车场,妥善安置了宝塔路市场的流动商贩。

  以文明提升行动为契机,完成9337户老旧小区和49条背街小巷道路改造硬化,保丰路等9个棚户改造片区全面清零,极大改善了群众居住环境。

  提标改造天雨污水处理厂,持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加快“数字城管”“雪亮工程”建设步伐,对城区公厕落实定人定岗、专人管理的“五星级”管理标准。

  市容市貌是“城市之脸”,是社会文明的“窗口”,更是对外展示的“名片”。

  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基础设施问题,崆峒区突出精细管理,全力抓好城乡面貌“治脏”、交通秩序“治乱”、生态环境“治污”和公共服务“治差”。

  181条街路和所有交通隔离栏、绿化带、交通标线、道路指示牌全部纳入保洁范围;“八沟一河”沿河布设89处垃圾收集设施;清理取缔6754处露天烧烤摊点,泾滩路百货夜市新增近300个就业岗位  ……

  城区户外广告品位和档次不断提升,城市施工更加有序,环境保护治理有效推进,“门前五包”全面覆盖,城市空间大幅提升……

  交通秩序是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

  建成崆峒大道绿波带,增加交通禁令警示牌,多方协同增设停车位……三年来,把文明交通整治作为文明崆峒提升行动的关键环节,崆峒区坚持问题导向,合理规范设置,强化科学管理,全面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文明交通新秩序。

  城市环境大提升,乡村也要更美丽。

  “村里环境大变样,像公园一样。女儿在城里的同学也专门来玩了。”今年被聘为村保洁员后,在崆峒镇鸭儿沟村住了30年的李军不仅每月多了500元的收入,更有了宣传家乡的责任感。

  聚力巩固提升、生态宜居、产业兴旺、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崆峒区全力抓好脱贫攻坚和农村“三变”改革,集中整治村容村貌,稳步壮大特色产业,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一幅产业兴旺、美丽宜居的乡村画卷逐渐显现。

  使命如山,步履铿锵。把文明提升行动与经济建设、基础设施、环境优化、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相融合,崆峒区汇聚职能部门合力,深入开展违法建筑、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等“十大整治”活动,着力做好问题整治与长效治理的结合文章。

  典型选树 凝聚推动城市前行的强大动力

  在依托南山公园而建的崆峒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主题公园,景观小品成为市民眼中的“打卡地”,不少市民在这里观赏拍照。

  遍布城乡的理论宣讲,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自被确定为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区以来,一粒粒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植根崆峒,以各种方式融入百姓生活。

  欲使城文明,先育文明人。

  刚刚公布的2020年8月、9月“中国好人榜”中,崆峒区乡村教师顾世银榜上有名。

  在崆峒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平凡、简单,却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情义的价值,在文明崆峒提升行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典型示范作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崆峒好人”。

  358户家庭获评省、市“最美家庭”,先后推出赵秀梅等4名省级以上各类道德模范,赵灵英等58名“感动甘肃·十大陇人骄子”“感动平凉人物”“平凉好人”“平凉市十佳先进人物”。培育创建区级“文明家庭”26户,评选“和谐五星”农户7000余户,“感动崆峒人物”“崆峒好人”“文明市民”270人。

  以道德模范评选表彰、身边好人推选活动为契机,做到推荐评选与学习宣传同步进行,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在身边”“我为道德模范点赞”等巡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三年来,更多志愿者的身影活跃在福利院、广场、学校、抗疫一线……全区1.2万名注册志愿者用爱心和行动,为城市注入大爱情怀,增添了一抹暖色。

  一个地区的文明,不仅体现在“面子”,更存在于“里子”,植根于文化。

  走进公园广场、道路街区、机关单位等阵地场所,随处可见色彩亮丽、图文并茂的公益广告,以“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文明树新风”等为主题,将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合,成为引领崆峒社会文明的风向标。

  2018年以来,崆峒区在中心城区建成主题景观33组,布设公益广告1.3万面,更换道路灯杆宣传牌1551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融入生活。

  “我们全力推进村转社区试点工作,主动开展物业上门、矛盾纠纷排查调解、政策解答等服务。”崆峒区柳湖镇十里铺村党总支副书记买福军告诉记者。

  在安置着967户村民的十里铺村永顺花园小区,不仅配套有超市、广场和卫生室,还有集便民物业、居民议事、扶贫积分超市、党员之家和社区综治服务室为一体的社区服务大厅。

  持续推动移风易俗,崆峒区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八个一”示范工程,大力推进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向纵深发展,连续三年举办婚嫁文化节,行政村红白理事会全覆盖,抓建了34个移风易俗示范点,培育推荐了6个市级优秀红白理事会和7户移风易俗示范户。

  大力实施城乡文化建设行动,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为262个农家书屋更新配发图书资料2万余册,开展送文化下乡、全民阅读等活动400多场次。

  三年奋斗,既是对城市管理者魄力和智慧的验证,也是对50万崆峒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的考验。他们在挑战中迎考,更期待着,这份上下一心的努力和付出,换来一个城市破茧成蝶的蜕变。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