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文卫

【百花】通渭的山水

 2020/11/13/ 06:10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清尘

通渭的山水

  清 尘

  此时,北山的大戏台秦腔正欢,生旦净丑将每一个人物演绎得活灵活现。小孩子一个个拿着零食,跑来跑去,摩托车、三轮车、小货车,商贩吆喝声、男女老少聊天声,声声入耳,好不热闹。戏台下的老头、老太太坐着小板凳,不时用手拍着大腿,打着节奏,也哼唱起来,戏到深处,早已泪流满面。正所谓“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惹笑;看古人,看今人,看古看今人看人”。

  横架于牛谷河的四河桥和鹊桥将南山和北山联通起来,遥相呼应,自成一景。山上每一粒黄土都在诉说着世事的变迁,每一棵树苗都铭记着通渭人的恩情。通渭的山,山外有山。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黄土铸就的山并不向世人彰显它的巍峨高大,也不避讳它的沟壑纵横,相反,更多的是笑看古今的博大胸怀。每个离乡的游子总会回头看看,捻一抔黄土,离别之际再闻闻它的味道,无论走到哪里,宁爱本乡一抔土,不恋他国万两金。

  出县城,沿着靖天公路行驶至北城镇路口,远山的一座座风力发电机叶片正在悠闲地转动,一排排太阳能电板在太阳的照射下映出一片湖水的样子,平静宽阔,清新淡雅。沿着硬化路直走,便到了仁和村地界。随便进入一户人家,大门顶上“耕读第”的牌匾直入眼球,进入客厅,一幅烟熏得发黄的中堂更让人浮想联翩。在通渭,家家户户都会有字画,不同之处只是贵重与否而已。“家中无字画,不是通渭人”早已成为通渭人的真实写照。仁和村最著名的要数鹿鹿山了,是省级森林公园。整个山头一片翠绿,一棵棵树高大挺拔,这里的护林员少之又少,但是当地没有一个人乱砍滥伐。优良的传统传老至少,一代代人在守护着这片森林,接续不断。

  在通渭,有这样一种习惯,客人到来总会盘坐炕头,主客对坐,中间放一炕桌,或圆,或方。上摆一火炉,新熬的罐罐茶正冒着热气,碟子里刚出锅的油饼、荞圈香味扑鼻。家里条件好的,还会为每个人放一碗自酿的蜂蜜,油饼蘸着蜂蜜送入口中,再配以茶水,生活真是乐滋滋,回味无穷。

  到了秋天,一筐筐熟透了的苹果满满地被运往各处,一车车成熟的玉米棒子被放至庭院各个角落,墙顶、房柱、院子里、阳台上到处都是,一片丰收的景象。而给人们带来收益最多的,要数“金蛋蛋”土豆了。近年来,通渭的土豆产量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好,也越来越适应这儿的土质。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齐上阵,有的用机械,有的用传统锄头和铁锹,远远望去,每个山头都掀起了挖土豆热潮,到处都是满载的三轮车和四轮车往各个土豆收购点开去。人们往往忙到午夜,但是摸摸揣在怀里的钱,一年的付出终于得到回报,一切辛劳都是值得。

  岁月的河悄然流动,通渭的景日新月异。你是这样的山水,你是这样的通渭。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