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镇原县寺山村 社群合作摘穷帽 产业发展奔小康

 2020/11/25/ 08:20 来源:陇东报 记者 张凡 通讯员 沈璐璐

镇原寺山村 社群合作摘穷帽 产业发展奔小康

  陇东报记者 张凡 通讯员 沈璐璐

  近年来,镇原县殷家城乡寺山村瞄准“精准”二字,下足绣花功夫,增强扶贫产业“造血”能力,在脱贫攻坚中走出了一条能脱贫、不返贫的小康之路。

  寺山村位于殷家城乡东南部,全村有305户1119人。2013年,全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174户675人,贫困发生率为59.58%。

  今年63岁的刘志琴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共有3口人,因为自己患病和儿子上大学家庭开支大而致贫,村里为其申报了最低生活保障,让她享受到了危房改造、安装小电井等利好政策,解决了她家的“两不愁三保障”问题。

  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增强自我“造血”能力,产业扶贫是关键。2018年,刘志琴家享受到户产业奖补资金2万元,建起了羊棚,购买了5只羊,大羊还繁殖了10只羊羔。刘志琴还在村里的合作社入股1万元,每年固定分红1000元,加上家里的28亩耕地,刘志琴家的增收渠道拓宽了,2019年脱了贫。“现在生活变化大,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别看我60多岁了,把日子往好过的信心强着呢!”刘志琴信心满满。

  面对村集体经济空白、养殖业品种老化、产业链条短的现状,寺山村利用产业发展奖补政策,围绕“331+”产业发展思路,建成饲料种植及加工合作社1个、养殖合作社2个,带动贫困户85户。

  寺山村村民白小平不仅在肉羊养殖合作社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自己也发展起了养殖产业。“在合作社务工一个月收入3600元,还可以学到养殖技术,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家里还养了10只湖羊,种了一些玉米、麦子、饲草,一年下来能收入4万多元。”白小平高兴地说。

  寺山村党支部书记任浩林介绍,在发展产业过程中,寺山村探索社群合作的生产经营模式,共享销售渠道,走“抱团取暖”的产业发展路子,提升了养殖基础水平,提振了群众致富信心。

  据了解,通过合作社带动,寺山村88户农户养牛236头,155户农户养羊2000只,新增紫花苜蓿种植面积400亩,年均种植全膜玉米2200亩,种植荞麦、谷子、绿豆、胡麻等特色小杂粮1800亩,目前已实现整村脱贫。

  “村里产业发展层级低、品种老、链条短的短板依然存在,下一步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机会,继续推进产业培育,壮大发展引擎,巩固脱贫成果,让村民在小康路上走得更远更有信心,取得更好成绩。”任浩林说。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