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久久为功绘新卷 正是幸福梦圆时——武山县高质量书写脱贫攻坚答卷纪实

 2020/12/09/ 11:50 来源:天水日报 记者 景春燕

久久为功绘新卷 正是幸福梦圆时

——武山县高质量书写脱贫攻坚答卷纪实

  这是艰苦卓绝的攻坚决战——数千名扶贫干部进村入户,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全面打响了一场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的脱贫大会战。

  这是前所未有的减贫实践——一个个扶贫产业结出硕果,一片片田地变身“聚宝盆”,一座座村庄摘掉“贫困”标签,一张张笑脸洋溢着幸福。

  时间的刻度,标注着武山县脱贫攻坚不断向前迈进的脚步,也见证着武山县干群勠力同心战贫困结出的累累硕果:

  2013年武山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56个,12.2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2018年底实现整县脱贫摘帽,在全省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东西部扶贫协作成效考核中均被评为“好”的等次;

  2019年底全县贫困村全部退出,被评为2019年度全省“脱贫攻坚奖先进集体”;

  2020年底,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发生率降至0。

  初冬时节,记者走进武山县,迎着“蔬菜之乡”泥土的芬芳,追随武山儿女勤劳致富的号角,徐徐展开的是,武山干群合力擘画出的与贫困决战的壮阔图景。

  新天水·天水日报记者 景春燕 文/图

  一群人,一条心,脱贫攻坚干劲足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武山县委、县政府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必须坚决完成的政治任务和历史使命,形成了县四大班子示范引领、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调度协调、县直部门行业扶贫、乡镇村组一线作战、驻村工作队精准帮扶的工作责任体系,实现了贫困户帮扶全覆盖,制订出台了《举全县之力实现整县脱贫的意见》《武山县落实“四个不摘”巩固拓展工作成果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意见》等指导性文件,有力有效保障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落实。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冲在第一线、干在最前列。武山县建立了县、乡、村包抓脱贫攻坚的责任体系,选优配强乡镇和贫困村领导班子,提拔脱贫攻坚一线干部255名,择优入编乡镇项目人员109名,选派156名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帮扶工作队长、313名帮扶队员、9716名帮扶责任人到村开展工作,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以敢死拼命的精神筑牢了脱贫攻坚的坚强堡垒。

  今年以来,武山县把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作为重中之重,全县879名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挂牌作战879户3514名剩余贫困人口和655户3150名脱贫监测人口,各乡镇作战1707户6936名边缘人口,聚焦“一超过两不愁三保障”,逐人逐项对账销号,跟踪推动脱贫攻坚责任、政策和工作落到实处。

  此外,武山县抢抓天津市宝坻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和深交所倾情倾力帮扶的重大机遇,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扶贫协作,累计落实各类帮扶援助资金超过1.58亿元。建立党政领导互访、干部双向挂职、专业技术人员交流机制;建立了宝坻经济开发区武山园、武山县驻宝坻区劳务联络站,武山农特产品入驻宝坻劝宝超市,在教育民生危房改造、产业发展等领域实施了一批项目,为武山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开展了“百企帮百村”行动,152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140个村,构建了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的大扶贫格局。

  果蔬香,猪牛肥,产业链上奔小康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武山县把产业扶贫作为拔穷根、稳增收的治本之策和长久之计,落实产业扶持资金3亿多元,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蔬菜、劳务、中药材、畜牧、果品等特色富民产业和“五小”产业,形成了“蔬菜主导、多业并举”的富民产业体系,走出了一条让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12月8日,记者来到武山县城关镇下庄村采访时,56岁的丁录桂正在韭菜大棚里为过两天覆膜做着前期的准备工作。“这个棚里的韭菜在六月就种下去了,你别看现在地里啥也看不着,可是三层膜一覆上,长的速度快得很,再过一个月就能上市了。”丁录桂家是建档立卡户,丈夫去世得早,女儿出嫁了,家中如今只有她和儿子、儿媳、孙子。儿子外出打工,儿媳照顾孙子,丁录桂一个人种了两个韭菜大棚,每年能收入2000多元。“村里还给我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2017年我家就脱了贫,现在的生活过得很幸福。”她乐呵呵地对记者说,“再过一个月韭菜上市的时候,收购商就在村里广场上等着呢,卖菜不愁销路。”

  2020年武山县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总产量132万吨,产值24.5亿元。为了延长产业链条,拓宽群众增收途径,武山县依托洛门蔬菜批发市场,大力推行农超对接、电子商务、定点直销等销售模式,第一时间把武山蔬菜推向全国市场。建设了洛门5万吨冷链物流、金鑫万吨冷链物流等项目,有效调节了市场供销;扶持金陇公司、森源果蔬等蔬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蔬菜精深加工业,建立了“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了贮存、加工、包装、运销一体化的营销体系。如今,武山蔬菜已实现了“下江南”“闯关东”“走西口”,远销京津等20多个省、市。

  全产业链模式也被运用在武山的光伏扶贫项目上。在榆盘镇河程村,被群众称为“阳光存折”的光伏矩阵熠熠生辉。武山光伏发电扶贫项目负责人邓海强介绍,投资2.04亿元、总装机容量23.7兆瓦的光伏扶贫项目,已累计发电2738万度,产生效益2053.5万元,受益贫困群众3601户15897人,带动户均年增收3700元以上,156个贫困村村年均增加集体经济收入1.9万元以上。

  除了来自光伏发电的红利,武山光伏电板下面的土地也充满生机,已经栽种成长的油用牡丹即将产生收益。邓海强介绍说,电站还根据实际建设了鱼塘,养了一部分鸭和鹅。“养鸭子和鹅一个目的是除草,把鸭和鹅赶到太阳能电池板下,吃掉杂草,通过这种原生态的方式,既保护了当地环境,又不影响正常发电。”邓海强说。

  近年来,武山县引进了唐人神集团100万头生猪绿色养殖全产业链项目、重庆金地集团10万吨冷链物流暨观光采摘基地等一批农业产业项目,夯实了农业产业基础。

  除此之外,武山县还大力开展挖掘机、焊工等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累计培训劳动力5.08万人,年输转劳动力10万人以上,年均创收超过20亿元。特别是今年来,积极应对疫情影响,制订出台了鼓励支持务工就业、援岗稳企12项硬核措施,开展“点对点、一站式”直达“保姆式”服务,发放各类奖补资金1597万元。截至目前,全县已输转劳动力10.96万人,其中贫困劳动力5.2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5亿元以上。扶持创办扶贫车间34个,带动300多名贫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通过多措并举,形成了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帮扶拉动、改革创新驱动、政策和保险兜底保障的多元支撑的群众稳定增收体系,助推贫困群众走上增收致富的快车道。

[1]  [2]  下一页  尾页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