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民生

【评论】别把老年人挡在智能化服务的“门外”

 2020/12/10/ 10:18 来源:嘉峪关日报 杨亮

别把老年人挡在智能化服务的“门外”

  杨 亮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化服务设备日益嵌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场域,引发了一场数字化的急剧变革。对“90”后、“00”后的“网生代”来说,他们欣喜若狂;而对于年长一代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必须正视“数字鸿沟”给日常生活实践带来的巨大挑战。

  说起“数字鸿沟”,一幕幕老年人遭遇智能化缴费尴尬的场景便不由地闪现在我们的脑海。例如11月23日,湖北宜昌一位老人冒雨来到缴费处缴纳医保,可是工作人员却告诉她,这里不收现金需要用手机缴费。尴尬、无奈让老人的心为之一“痛”。这种“痛”是信息化时代横亘在老年人面前无法逾越的鸿沟,这种看似便利的智能化服务,却让社会不得不重新思量信息化在不同群体间塑就的新的“不平等”。

  可喜的是,日前,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政策引导的方式为老年人快速融入“数字化生存”时代提供了助力。但是,困扰老年人出行、就医、消费等日常生活的难题却并非一纸政策即可快速解决的。因为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即便拥有智能设备,要想熟练操作和使用智能技术也并非一日之功即可学有所成的。

  与年轻一代相比,老年人不是数字时代的“原住民”,他们不像“90”后、“00”后那样,从小就开始接触互联网,有着对智能技术先天的敏锐性和较强的接受能力。可以说,不少老年人都是在子女的濡染下开始对上网、使用智能手机有所认知的。这也给我们提了个醒:“要想让老年人熟练掌握和操作智能设备,子女和晚辈有着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和传授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技术指导和传授就是所谓的“技术反哺”。事实上,老年人之所以被挡在智能化服务的“门外”,就是因为他们不具备操作信息化时代新工具的本领和能力,以至于他们与时代“脱了节”。因此,弥合这种因智能化技术缺失所造成的老年人与时代的隔阂,既需要社会以精细化的服务为这类群体的日常生活实践提供“不断档”的传统式服务,更需要老年人有意识地去学习和掌握智能化服务对自身技能提升提出的新要求。

  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来说,“数字化”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产物,是先进生产力的鲜明表征。它以智能化服务的形式在社会各领域进行规模化推广、应用和普及,不会因为不同群体接受程度的差异、抵抗、痛斥而“离场”。相反,它还会因为人们对更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而快速迭代升级,形成势不可挡之势。

  从供给和需求的匹配来看,智能化设备的迭代和升级是为了让享受其服务的人群得到可触可及的实惠。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看,智能化设备所能提供的差异化和个性化服务就必须上升到新的日程。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打造符合老年人需求的适老产品和适老服务不仅市场前景广阔,也有效地缩小了老年人和年轻人在平等享受智能化服务方面的“数字鸿沟”。

  实事求是地讲,国务院《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的便利老年人日常交通出行、日常就医、日常消费等方面的要求,就是要让全社会为老年人提供周到、细腻的智能化服务,让老年人的出行、就医、消费等不因“数字鸿沟”的出现而无所适从。

  由此来看,因技术进步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群体与群体之间产生的隔阂和织就的壁垒是完全可以通过人性化的服务予以消除的。那些认为“人们利用技术创造出来的对象物,反而成为影响和压抑人的本质力量”的技术异化观点也是值得重新商榷的。可以说,技术“异化”只是社会阶段性发展的一个现象。像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通过技术创新的手段是完全可以解决的,只是一个想不想、愿不愿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别让“数字鸿沟”把老年人挡在智能化服务的“门外”,离不开老年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离不开家庭成员的“技术反哺”。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老年人适应社会变迁的能力,需要年轻一代在文化知识、技术技能、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模式方面,对老年人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和感染,持续不断与家庭成员中的老年人展开新技术掌控的对话和沟通,进而实现他们在技术掌控上的“赋能”。而对年轻一代来说,也要把老年人学会和掌握智能技术作为子女回馈长辈养育之恩的一种方式,不厌其烦地教授,进而更好地让家庭成员中的老年人享用到智能技术带来的“福音”。

甘肃日报社关于加强新闻作品版权保护的声明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注有“每日甘肃网讯”或电头为“每日甘肃网讯[XXX报]”的稿件,均为每日甘肃网及甘肃日报报业集团版权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每日甘肃网”,并保留“每日甘肃网”电头。

2、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