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陈泳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白银市坚决响应党中央号召,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和头等大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开发重要论述特别是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以敢死拼命精神迎难而上,以背水一战作风苦干实干,推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
到目前,全市37万贫困人口脱贫、302个贫困村退出、5个贫困县摘帽,彻底撕掉了“苦瘠甲天下”的历史标签。
尽锐出战 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为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白银市尽锐出战、决战决胜,形成了脱贫攻坚强大合力。全市压紧压实党政、部门、帮扶“三条线”责任,制定帮扶责任清单,强化一线帮扶责任制,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当地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行业和社会力量,变“单兵冲锋”为“全民皆兵”,形成了专项、行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全市726个帮扶单位联系帮扶698个村,2.24万名帮扶责任人帮扶8.89万户贫困户,驻村帮扶干部达到930人,驻村帮扶工作队入驻302个贫困村。
扎实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中央单位定点扶贫,在资金使用、干部人才交流、劳务输转、消费扶贫等帮扶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16年以来,累计落实天津市区两级帮扶资金4.03亿元、中投公司帮扶资金2.91亿元,有力助推了全市脱贫攻坚。
强化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实行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制,全面落实“一方案三清单”管理体系,确保脱贫攻坚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有步骤推进。同时,建立挂牌督战工作机制,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别包抓会宁、靖远两个深度贫困县、督战未退出贫困村,各县区主要领导督战所在县区的贫困村,县区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督战未脱贫人口和存在致贫风险边缘人口。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白银市坚持问责倒逼抓落实,“严”字当头、“紧”字跟进,“细”处着力、“实”处见效,形成了逐级靠实责任、层层传导压力、见人见事见效的责任闭环,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利益。
在东西部扶贫协作中,天津市西青区在景泰县正路镇援建小杂粮加工车间。(资料图)
聚焦重点 “两不愁三保障”任务全面完成
近年来,白银市坚持把脱贫标准作为底线思维,持续推进“3+1”冲刺清零和“5+1”巩固提升行动,集中解决了一批老大难问题,“两不愁三保障”任务全面完成。
白银扎实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2016年以来,完成危房改造2.65万户,农村危房清零任务全部完成,贫困户都住进了安全的房屋,极大地提振了加快发展的信心决心。
在义务教育方面,“两免一补”、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和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补助等政策落到了实处,全面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学前教育普及提升和县职专职业教育提升工程。有需求的行政村实现了幼儿园全覆盖,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86%,义务教育阶段适龄人口中无失辍学现象。
健康帮扶、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县级医院能力提升等重点工作全力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政策有效实施,贫困人口健康水平显著提升。全市69个乡镇卫生院人员、设备配备到位,702个行政村卫生室建设全部达标,实现了每个村至少有1名合格村医。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和帮扶措施落实率均达到98%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保率达100%。
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投资11.44亿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65处,解决了31.42万户123.23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打通了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
通过实施农村人饮安全保障提升工程,平川区复兴乡李家沟村户户通上了自来水。(资料图)
突出特色 农业产业体系拉开架势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白银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增收的治本之策,着力构建完善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大体系,有力推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注重融合带动,先后部署开展“破三弱、强造血”“两园两率两节点”等产业脱贫行动,已建成330个脱贫产业园、403个特色产业园,贫困户依托产业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3165元。同时,相继引进一批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了会宁小杂粮、靖远羊羔肉、景泰戈壁鱼虾等一批“银字号”产品,并谋划建设10个百亿级农业产业链、6个甘味品牌、5个万亩牧场、4个绿色生态示范带(地),着力推进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三链重构”,建成县乡农贸市场64个、果蔬保鲜库225座,打通了从“农田”到“餐桌”、从“地头”到“舌尖”的产业链通道,构建了企业、农户、市场一体化,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全产业链。
大力推动就业扶贫,2016年以来,累计输转城乡富余劳动力141.86万人次、创劳务收入270.3亿元,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培训14.4万人次,开发各类公益性岗位8592个,建成扶贫车间137个、吸纳就业4420人。
当地还大力推广网络直播带货、短视频带货、图文带货等多种形式的消费扶贫行动,推动优质特色产品销售,以消费带动脱贫产业发展。截止今年10月底,已建成消费扶贫专馆19个,104家扶贫产品供应商共对外推荐扶贫产品574种。
景泰县芦阳镇石城村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带动周边贫困户实现产业、务工两份收入。(资料图)
补齐短板 夯实农村发展基础
白银市坚持把夯实基础作为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实施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民生项目,不断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提升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水平。
强力推进高速、省道、国道及乡村公路建设,景泰至中川高速、白银至青城旅游公路等项目建成通车,通用机场、高铁南站开工建设,S35高速、S217线等项目进展顺利,5个县区全部通高速、69个乡镇通柏油路、702个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通客车。
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中,当地谋划实施了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引洮供水一二期、靖远双永供水、景泰县永泰川灌溉引水等水利项目,水资源保障能力逐步增强。尤其是甘肃中部生态移民扶贫开发供水工程,将彻底解决平川西格拉滩和靖远部分乡镇供水难题,受益灌溉面积可达46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60万亩,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
对一些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通过易地搬迁、进城落户等方式彻底解决贫困问题,在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方面一体推进,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真正实现了“挪穷窝”“拔穷根”。“十三五”期间的108个安置点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建档立卡贫困户入住率100%、产业帮扶落实率100%;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实现就业,安置区周边13个产业园区和28个扶贫车间全部发挥帮扶效益。
会宁县异地搬迁群众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工作。(资料图)
环环相扣 有序有效衔接乡村振兴
随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白银市将脱贫摘帽作为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把脱贫攻坚作为“基础版”,把乡村振兴作为“升级版”,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仗接着一仗打,压茬推进清零扫尾、环境整治、星级乡村创评等工作,实现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及早有序衔接。
把环境整治作为衔接乡村振兴的切入点,白银市在今年组织80多万名干部群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四抓四促”环境专项整治行动。共整治农村道路7000多公里,整治厕所1.2万个,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36套,清理各类垃圾40多万吨,改造老旧小区近40万平方米,拆除危房3.5万多平方米,腾退平整净地2600多亩,有效消除了城市“视觉污染”和农村“视觉贫困”。
把补齐短板漏洞作为衔接乡村振兴的基础点,部署开展了“五盯紧五整改”大会战行动,盯紧5个方面19条整改任务,坚持从最不托底的方面、最不放心的环节、最不起眼的角落抓起,布下天罗地网清零扫尾,做到了任务大起底、政策一口清、漏洞真补齐、问题全清零、矛盾全化解。
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衔接乡村振兴的结合点,编制完成全市乡村振兴规划,分乡、分村制定具体规划,加紧编制乡村建设行动规划。持续打造了“六朵金花”、丁家沟·线川、水韵·独石、桃花谷·红岘台、古村落·小黄湾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点赞。
白银区水川镇“花村·顾家善”,已成为当地美丽乡村建设及乡村振兴的一张靓丽名片。(资料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12月18日“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金昌发布会举行 1.16万贫困人口全脱贫 彻底消除农村绝对贫困
- 2020年12月18日【走进天水看变化之十】一个深度贫困村的巨变——秦安县王铺镇师山村脱贫攻坚“三步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