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社会

【我和我的家乡】临洮县党家墩村——“牛”产业带来“牛”日子

 2020/12/29/ 09:17 来源:每日甘肃网-兰州晨报 记者 贾峻杰 吕强德 欧阳海杰

临洮县党家墩村——

“牛”产业带来“牛”日子

柏东河和邵存娥在牛棚里喂牛。

彭小军和党安琴在监控室查看牛棚的动态。

宋国军在细心照看他的牛。

  东方吐白,山区里的寒气开始散去,寂静一夜后的峡口镇党家墩村,空气中散发着牛场特有的气息,家家牛圈里的大牛小牛开始躁动,发出“哞哞”的欢叫声,整个村庄苏醒了,从晨曦中慢慢清晰起来。

  清晨6点钟,文乾峰在牛棚里忙活起来,给牛添了第一口草料,看着满圈壮实的牛犊,他心满意足地走进房子,端起一杯热茶,慢慢地啜饮起来。

  冬天的日子就在这样的慢状态中开启了。

  小试“牛”刀

  文乾峰是临洮县峡口镇党家墩村党支部副书记,也是村里最早养牛致富的带头人。在他的印象中,党家墩村上世纪60年代就开始养牛了,那时是清一色的老黄牛,主要用来耕种。后来包产到户,经过慢慢繁殖,村子里养牛户陆续多了起来。鸡鸣狗叫、黄牛哞哞,是当时党家墩村乡土风情的真实写照。

  党家墩村是临洮县典型的干旱山区村,也是全县的贫困村之一。这里的耕地多半是山坡地,农作物以种植土豆、玉米、小麦为主,黄牛是主要的劳动力,养殖二三头黄牛的农户比比皆是,“养黄牛只耕种不变现,家家户户的日子还是比较困难”。由于种植收入微薄,很多村民都有发展养殖的意向,但要发展养殖,资金和技术是困扰村民的主要难题。

  2008年,破解资金难题的缺口被打开。当年,政府补贴,引进国外优质种牛,推广养殖肉牛技术。

  “扶持政策很好,一个家庭补贴一头肉牛,建一个5米宽、6米长的牛棚,再配套一个沼气池。”文乾峰记得,最初对这个政策响应的村民并不多,大家持有一定的怀疑态度,肉牛养殖成本高,销售有没有保障?会不会亏损?

  “大家穷怕了,担心肉牛养不好亏损还赔钱。”党家墩村党支部书记刘学兵是第一个主动申请养殖肉牛的村民,“肯定比养黄牛划算,也比种地收入好。”刘学兵坚信。

  在他的带动下,心动的村民行动了,犹豫的村民拿定了主意。登记下来,这个有623户人家的村庄,有160户村民愿意“试水”养殖肉牛。

  说干就干,刘学兵带着大伙搭建牛棚,建沼气池,学习养肉牛技术,一场改变村民命运的小变革在这个偏远的山村里风风火火地上演了……

  念好“牛”经

  “养殖肉牛比饲养大黄牛的收入翻了几倍。”说起自家的肉牛收入,文乾峰乐得合不拢嘴。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饲养一头肉牛的成本在4000元-5000元,养殖一年到一年半,毛重增长到800公斤-1000公斤。而一头黄牛的饲养成本和肉牛差不多,但黄牛是按个头销售,个头大、品相好的一头也就5000元-6000元,两者差距悬殊。今年,他已经售出了5头肉牛,收入丰厚。

  宋国军也是从肉牛养殖中尝到甜头的村民。

  日复一日的劳作,让56岁的宋国军身材精瘦、脸色黝黑,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衰老一些。“这几年的生活希望全寄托在养牛上。”宋国军以前在建筑工地做瓦工,每天平均收入200元,再加上每年妻子在家务农、搞养殖,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然而2015年,美好戛然而止。先是父母先后离世,后来妻子又遭遇车祸,造成肢体一级残疾失去劳动能力,自己也因长期负重劳作,患上了严重的腰腿病。“妻子要治病,自己劳动力丧失一大半,欠下了20万元的债务。”生活的变故,让这个原本刚强乐观的中年男子一蹶不振。

  “我记得,2017年5月份,村支书刘学兵和村委会的几名干部到家里来,鼓励我养殖肉牛。”在大家的鼓励和各项扶贫政策帮扶下,宋国军开始养殖肉牛。2头、5头、8头,短短两年,牛棚里牛的数量不断增加,宋国军的信心也在增长。

  “你家的牛养得好,能卖上好价钱。”刘学兵夸赞道。

  宋国军粗糙的双手握着刘学兵的手,一个劲地说:“好着呢,党和政府的政策好,我的日子有指望呢。”

  “目前,党家墩村依托‘政府+银行+保险+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六位一体’养殖发展模式,结合小规模、大群体、扩总量、增效益的畜牧养殖业发展思路,肉牛养殖已形成规模,全村肉牛从2013年的300余头发展到近2700头,养殖户已占到全村户数的83%,户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说起“牛产业”,峡口镇党家墩村包村干部黎海宇如数家珍。

  村里“牛”人

  牛,这个字透露着一股威风和神气。在党家墩村,拥有“牛”精神的“牛人”辈出。彭小军就是村里最年轻的养牛“达人”。

  党家墩村最北面,有一个占地八亩的养殖场,200多头牛正悠闲地进食。这里是彭小军的临洮县鹏程肉牛养殖农业合作社。

  见到彭小军时,他和媳妇党安琴正在监控室查看牛的动态,“如果牛出现异常,或者草料没了、水干了,监控一目了然。”

  走进他的养殖场,圈舍宽敞、干净,牛儿膘肥体壮。碎草机、铲粪机、饲料机一字排开,“光这些机器也有10台呢。”彭小军一边给记者介绍各类机器的用途,一边讲起了他的“养牛经”。

  今年40岁的彭小军,2010年之前,主要跑小货运养家糊口。后来,他结识了贩牛的朋友,一起做起了贩牛生意。细心的彭小军发现,相比贩牛,养牛的前景更为广阔。于是,他从张掖引进了几头西门塔尔肉牛新品种,开始试养。

  “党家墩的土壤好,种植的玉米喂养牛是好饲料,肉品也好。”时间久了,他掌握了科学养殖,50头、100头、150头……养牛规模不断扩大,最多时有260头,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养牛大户。

  之后,他又成立了养殖农业合作社,探索出“统一引种、分散饲养、集中销售、共享分红”的养牛新模式,解决了村里养殖户肉牛的销售难问题。

  “今年通过合作社销售的肉牛有500多头,毛重价36元每公斤,主要销往广州、云南等地的市场,肉品颇受欢迎。”彭小军说,党家墩村的肉牛品质在市场上已有良好的口碑,根本不用愁销路。一年下来,他连养带贩卖轻松赚上几十万元。

  正在记者采访时,彭小军接到了广州贩牛的朋友打来的电话:“现在有没有可以出栏的牛?”彭小军爽快地说:“只要价格好,出栏肉牛供应没有任何问题。”话语间“牛”气十足。

  刘学兵笑着说,现在彭小军在肉牛市场也有话语权了。

  “那是必须的,咱们党家墩村牛肉品质好啊。”彭小军回应着,笑声中带着满满的自信。

  日子“牛”了

  党家墩村还叫党家墩村。

  党家墩村却已不再是原来贫穷的党家墩村。

  肉牛养殖户多了,村子富了,村民腰包鼓了,笑声多了,这里的一切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现在的他,每天笑嘻嘻的,”邵存娥说,养牛收入高了,生活好了,老伴柏东河的笑声多了,“大儿子参军了,老人身体健康,2019年卖牛收入6万元,小日子过得殷实。”邵存娥当下的小愿望是,3年内还清扩大养殖的20万贷款,未来的愿景是,“再扩建一下牛舍,往专业化方向发展,牛数量增加到80-100头”。

  “以后主要养殖母牛,繁育牛犊,一头牛犊的利润比肉牛还要高。”文乾峰盘算着,今年的8头母牛到明年再繁殖4头牛犊,两年后,牛棚里的数量会增加到20头,“一年收入七八万,比种地和出外打工强多了,呵呵……”

  “牛多了,生活也就有希望了。”宋国军的目标是牛再多点。2019年1月,省委书记林铎到他家里看望慰问,他和林铎书记合了影,还信心满满地向林书记打包票——明年养牛的数量要增加到20头。“一定要好好养牛,兑现对林书记的承诺。”

  文/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贾峻杰 吕强德 欧阳海杰

  图/掌上兰州·兰州晨报记者 赵鑫远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