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王占东 韦德占
1月6日,祁连山下传来让人振奋的捷报——“甘霖-Ⅰ”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在甘肃金昌成功首飞。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余勇指出,利用大型无人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填补了国内大型无人机人工增雨的空白,在世界上也属于前沿性技术。
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主任尹宪志介绍,“甘霖-Ⅰ”是目前中国也是全球第一架大型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它开辟了人类迄今人工增雨雪的新途径,成为世界首创,为全球气象事业和生态环境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如此重大成果,“甘霖-Ⅰ”凭什么能?记者就此采访了甘肃省气象局副局长李照荣。
李照荣介绍,甘肃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工程项目起源于祁连山生态修复对人工增雨(雪)的需求。2018年以来,在甘肃省委、省政府和中国气象局的大力支持下,甘肃多部门协作,围绕祁连山生态修复型大型无人机人工增雨(雪)展开了一系列科技攻关,最终实现了“甘霖-Ⅰ”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成功首飞。
首飞仪式现场
李照荣介绍,“甘霖-Ⅰ”破解人工影响天气的多项世界性难题。
第一,实现了在复杂气象条件下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祁连山,巍峨耸立,直插云天,气象条件复杂多变。以往用有人飞机实施增雨雪作业风险系数高,但是“甘霖-Ⅰ”可以在风云飞渡中穿行作业,这是以往飞机增雨雪难以具备的。
第二,实现了在复杂地理条件下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祁连山,山峰嵯峨,常年积雪,地理地形复杂,以往用有人飞机实施增雨雪作业很难灵活深入到云水资源多变且富集的深山区域,但是“甘霖-Ⅰ”系统智能化程度高,机动灵活,转弯半径小,能够自动沿预设航线或者实时快速修正航线到目标区,灵活机动地深入绵绵群峰间实施催化作业任务。
工作人员做首飞准备
第三,突破了夜航作业,实现了全天候全时段作业。以往,有人飞机不但在白天难以穿越祁连山峰,而且几乎无法在夜间执行作业。“甘霖-Ⅰ”不仅能够适应祁连山区复杂地形,还在增雨条件下实施夜航飞行,机载大气探测和作业催化系统运行稳定,具备长航时作业能力,可跨昼夜飞行。
第四,实现了人工增雨雪精准作业。以往有人飞机作业时,要靠人工判断哪个区域的云水资源充沛、降水条件优越,要播撒催化云水资源成雨成雪的催化剂,但是“甘霖-Ⅰ”可以精准探测最适宜增雨雪的区域,实施精准作业,并能在作业后深入作业区域探测作业效果。即实现了先探测、再作业且能评估作业效果,这是人工增雨雪作业质的飞跃。
第五,实现了超长航时、航程,且能大幅度降低成本。“甘霖-Ⅰ”的航时超过14小时,航程5000公里,能一次绰绰有余地飞跨甘肃东西全境,且单次飞行成本较低。
除此之外,“甘霖-Ⅰ”还具有抗高空大风、地面侧风的能力,破解了大型无人机难以防除冰的世界性难题。
李照荣介绍,飞机增雨雪是一项复杂危险的工作,大型无人机突破了结冰复杂气象条件的影响,具备长时间精准播撒的技术,它像是增雨雪飞机群落里一个充满智慧的“逆行者”!
目前,无人机增雨雪作业平台是一种较先进的人影作业手段,它可利用高性能无人机平台,搭载机载播撒系统,既可在复杂天气背景下,进入云层中实施播撒作业,也可在低空飞行安全条件复杂的山区发挥独特技术优势。并且,由于其具有成本相对较低、人员伤亡风险较低、生存能力较强、机动性能较好、保障维护比较方便、布设灵活等特点,为未来建立全空域、全天候、全季节的立体化的现代人工增雨雪作业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无人机增雨雪作业平台作为人工增雨雪作业手段的重要补充,是未来人工增雨雪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李照荣介绍,下一步,甘肃人影部门将继续发挥“甘霖-Ⅰ”的作用,持续开展祁连山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雪事业,增加祁连山水资源,富裕祁连山冰川,涵养祁连山水源,构筑起坚固的祁连山生态屏障;将推动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发展环境优化,完善相关技术标准、行业标准,拓展业务化;将这一技术和应用向全国、全球推广。比如用其挂载灭火弹用于火灾精准救援;对自然灾害进行航拍评估,助力应急救援;对自然生态进行遥感,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决策等,让其发挥更大作用。
工作人员做首飞准备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
相关新闻
- 2020年11月26日兰州市气象局研究发现:近40年黄河兰州段植被明显增加
- 2020年08月22日8月以来,甘肃河东降水创近60年来最多
- 2020年08月22日“北斗”助力舟曲气象抗洪救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