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经济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 兰州市乡村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2021/01/15/ 09:43 来源:兰州日报 记者 董永前

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序衔接

我市乡村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交会和过渡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做好二者的有机衔接和协同推进,既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培育长效脱贫机制,又有利于促进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在本次“两会”上,张伟文市长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0年,我市坚持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责任,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9.53亿元,多措并举冲刺清零,剩余0.38万贫困人口全部达标退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在中国防贫效率“百高县”排名中,永登县、皋兰县、榆中县分别位列第1位、第13位和第18位。

  在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基础上,我市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初步构建起以现代农业为引领、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支撑,以五小产业为补充的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乡村产业布局区域化、基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加工集约化、产品绿色化、营销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促进全市乡村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

  脱贫攻坚减贫任务全面完成

  “‘十三五’时期,各级财政投入扶贫资金近40亿元,集中力量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永登、榆中、皋兰、七里河4个县区实现脱贫摘帽,2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31.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份成绩来之不易,也让人十分振奋。”参加市十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的人大代表牟业琼如此说。

  兰州市在脱贫攻坚中,坚持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群众稳定增收的主渠道,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贫困农户、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落实到户产业扶持项目和资金,形成了高原夏菜、中药材、畜牧业、玫瑰、百合、瓜果等六大产业,其中高原夏菜、百合、玫瑰、中药材已成为兰州农业的重要品牌,有力支撑了贫困地区群众稳定增收。

  2017年皋兰县、七里河区在全省第一批实现脱贫摘帽,2018年永登县、榆中县又顺利实现脱贫退出。全市256个建档立卡贫困村2017年脱贫退出71个,2018年脱贫退出185个,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100%脱贫退出。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19.16万人减少为2019年底的0.3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5.88%下降到0.32%。2020年9月底经市县乡村逐级自下而上验收,全市剩余的0.38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了退出标准,实现了脱贫。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10391元增长到2019年的13605元,增长了30.93%。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提升

  迎着和煦的阳光,走进永登县通远镇青岭村建档立卡户卢玉珠的家,这是一座两层楼的庭院,庭院收拾得干净整洁。窗台和阳台上摆满了花,红的、黄的……

  几年前,在土房里住了大半辈子的卢玉珠想都不敢想,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过上像城里一样的生活。之前,家里用水都需要去井里挑,挑水来回得半个小时,然后把水存放在窖里。现在,家里通了自来水,随用随取,方便又安全。马路修到了家门口,出趟远门也方便了。说起现在的日子,卢玉珠的笑脸就像花儿一样绽放。

  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实施农村危房改造5359户,易地搬迁建档立卡群众1568户5543人;完成各类农村公路建设项目2850.2公里,建制村通畅率达到100%;农村饮水安全覆盖率达到100%,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98%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所有行政村实现动力电全覆盖,全市光纤宽带和4G网络覆盖率均达到100%,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此外,农村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全市义务教育巩固率达100%,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无失辍学学生。落实健康扶贫政策,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100%,县级公立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都实现了达标,所有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全覆盖,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升,实现农村贫困群众有地方看病、看得起病的目标。同时落实兜底保障政策,全市农村低保标准由2016年的每人每年2986元提高至2020年的4428元,增幅达48.3%,特困供养对象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5757元,实现应保尽保。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养老保险参保率、代缴率、发放率均实现100%。

  走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新路子

  “我觉得脱贫后如何巩固扩大提升这一成果非常重要,脱贫仅仅解决了老百姓‘两不愁、三保障’问题,下一步要把脱贫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有序衔接,而乡村振兴的关键是发展特色产业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牟业琼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十四五”规划也提出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和田园综合体等,做精做强高原夏菜、百合、中药材、玫瑰等特色优势产业,新增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3万亩等,这些措施必将激发乡村活力,有效提升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

  产业兴旺既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引领乡村振兴的引擎,也是“五位一体”推进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据了解,今后全市乡村产业将发挥省会城市辐射功能,突出特色,优化结构,以城带乡,融合发展,走好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兰州模式”的新路子,打造三大都市农业产业带:打造由青城至河口、河口至海石湾沿黄河、沿湟水河产业带,重点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自然风光休闲农业、现代农业综合园区、冷链物流产业;打造国道312、309、109沿线产业带:重点发展乡村特色产业、田园综合体、农事体验、观光采摘、电商销售;打造新营、马坡、兴隆山、皋兰山、石佛沟南部二阴山区产业带:重点发展花海观赏、民宿农庄、休闲度假产业;建立六大特色产业集群:重点建立兰州高原夏菜主导产业集群,以七里河、西固、榆中南部、北部山区为主的百合和永登庄浪河川区为主的玫瑰产业集群,以皋兰什川、黑石川、永登上川、七山等地区为主的白兰瓜、软儿梨、和尚头、七山羊等产业集群,以榆中北部、南部山区和永登西北部山区为主的中药材、马铃薯种薯新兴产业集群,以三县一区干旱山区、平台地为主的种养一体的循环产业集群,以自然景区、美丽乡村、重要交通枢纽、田园农庄为主的“农业+旅游”融合发展产业集群,通过带动特色农业产业,不仅拓宽群众增收致富之路,也实现了乡村振兴弯道超车、转型升级。

  统筹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生态宜居为关键、乡风文明为保障、治理有效为基础、生活富裕为根本。目前,我市乡村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建成,在全省率先取得实质性进展。乡村生态人居环境明显得到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明显提升,乡村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在乡村全面振兴、城乡一体化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如,大部分乡村振兴建设项目趋于同质化、村庄缺少鲜明特色,乡村规划设计水平不高,缺乏科学规划和相应的政策法规。部分乡村旅游开发项目没有进行科学论证和合理规划,村级集体经济、乡村环境治理方面存在短板,村民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乡村振兴,产业培育难度大、集体经济不够壮大,镇村集体经济薄弱,拉动农村经济较弱,也难以获得有效的产业支撑等。

  为此,市政协委员王巧芸建议: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即认真研究政策,深入基层调查,重点从产业发展、生态文明、乡村治理、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农村品牌、基层组织建设、文化保护传承、金融服务等多个方面统筹对策;要突出农业特色,增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重点打造高原夏菜绿色长廊,打造玫瑰川、葡萄沟、药材谷、百合村、马铃薯基地、草食畜、猪禽渔、休闲农业的力度,以产业兴旺促进乡村振兴,并扶持龙头企业加快标准化规模养殖,延伸加工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持续挖掘利用黄河文化、西部文化与兰州民俗、山水生态、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特色种植、古村古镇旅游资源的特色魅力和文化内涵,发展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乡村餐饮,给游人带来新鲜感、幸福感;着力构建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开展服务惠民活动为依托,大力整合乡村建设各类资源,着力推进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进党建、就业、社保、教育、卫生、民政、文体、法律等服务,切实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任务,有效激发村集体发展的内生动力,盘活村级闲置土地、资产,通过吸引农业合作社等龙头企业,培育特色精品产业,打造特色明显的块状经济,推举有能力,懂管理,懂经济的年轻人担任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带头人。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增加农民收入,带动集体经济发展。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董永前 文/图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等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